
《通靈感應》的英文片名,讓我想起N年前在電影節看的加拿大導演Atom Egoyan 的 The Sweet Hereafter(《莫失莫忘》),兩部電影都從災難過後探討人如何走出死亡的陰影,哀而不傷。《通靈感應》由已年過八十的奇連依士活執導,近年他的電影愈拍愈有火,前作《擊情》和《驅。逐》中他已觸及死亡議題,今次這部《通靈感應》,他開宗明義大談死亡,明顯收起了之前的火氣,暴烈的麻辣鍋變成了溫潤的老火湯。
電影由三段獨立的故事組成,法國女主播在海嘯中劫後餘生,腦裡經常出現瀕死時所見的景象;倫敦小男孩忘不了在車禍中喪生的哥哥;麥迪文飾演的靈媒不想知道別人的秘密,更不希望以此為生,三位主角都和死亡扯上關係,同樣孤獨同樣不快樂。與死人接觸這類題材可以拍得很靈異,但奇連依士活更希望刻劃的,是人如何從自己的瀕死經驗(女主播),至親的離世(倫敦男孩)以及旁人的傷痛(靈媒)等不同角度,見證死亡為我們帶來的衝擊。
三條主線各自發展,最後三組人物會聚,帶出戲味。電影的節奏平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初段至中段略嫌鬆散,令頭尾比重失衡,而三段中又以倫敦小孩一段最為感人,他與吸毒母親之間的親情也描寫得極為細緻,難得的是電影也同時探討了靈媒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讓麥迪文更有發揮。看完《通靈感應》,我不肯定奇連依士活本人是否相信來世,但從電影的種種蛛絲馬跡看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死亡的態度愈來愈坦然,令《通靈感應》更添個人色彩,成了他和自己的對話。
(to be published in Ming Pao weekly 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