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通靈感應》 面對死亡更坦然


《通靈感應》的英文片名,讓我想起N年前在電影節看的加拿大導演Atom Egoyan 的 The Sweet Hereafter(《莫失莫忘》),兩部電影都從災難過後探討人如何走出死亡的陰影,哀而不傷。《通靈感應》由已年過八十的奇連依士活執導,近年他的電影愈拍愈有火,前作《擊情》和《驅。逐》中他已觸及死亡議題,今次這部《通靈感應》,他開宗明義大談死亡,明顯收起了之前的火氣,暴烈的麻辣鍋變成了溫潤的老火湯。

電影由三段獨立的故事組成,法國女主播在海嘯中劫後餘生,腦裡經常出現瀕死時所見的景象;倫敦小男孩忘不了在車禍中喪生的哥哥;麥迪文飾演的靈媒不想知道別人的秘密,更不希望以此為生,三位主角都和死亡扯上關係,同樣孤獨同樣不快樂。與死人接觸這類題材可以拍得很靈異,但奇連依士活更希望刻劃的,是人如何從自己的瀕死經驗(女主播),至親的離世(倫敦男孩)以及旁人的傷痛(靈媒)等不同角度,見證死亡為我們帶來的衝擊。

三條主線各自發展,最後三組人物會聚,帶出戲味。電影的節奏平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初段至中段略嫌鬆散,令頭尾比重失衡,而三段中又以倫敦小孩一段最為感人,他與吸毒母親之間的親情也描寫得極為細緻,難得的是電影也同時探討了靈媒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讓麥迪文更有發揮。看完《通靈感應》,我不肯定奇連依士活本人是否相信來世,但從電影的種種蛛絲馬跡看來,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死亡的態度愈來愈坦然,令《通靈感應》更添個人色彩,成了他和自己的對話。

(to be published in Ming Pao weekly 2011.1.22)

《讓子彈飛》 飛起來的是姜文


當年《非誠勿擾》在港上映票房慘烈,馮小剛直斥香港觀眾不識貨兼低水平,如今《非誠勿擾2》與《讓子彈飛》兩部國產大片同日在港公映,可以預期的是本地觀眾會因文化差異水土不服,相信電影公司也不會預期香港票房大收,尤其是當本地娛樂新聞只集中報道姜文在片中觸摸劉嘉玲胸部有沒有請示梁朝偉時,我們又怎能期望香港觀眾會像內地觀眾一樣對電影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趣味解讀?

姜文是一個雄心萬丈的導演,由《陽光燦爛的日子》至今,他都總是以輕省幽默又略帶諷刺的筆觸,向時代的傷痕致敬。上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個人風格強烈,不易讀懂,今回拍《讓子彈飛》,姜文很有意識地為商業市場量身,自己擔綱之餘還找來葛優,周潤發,劉嘉玲,陳坤等一級卡士,而姜文在片中也展現了他對掌控演員的自信,顛覆了一眾明星的既定形象,陳坤演反派算是突破了他平時走慣走熟的浪漫小生路線,劉嘉玲戲份不多,但她演那潑辣機靈的縣長夫人也活靈活現,話題之一的周潤發演土豪,既奸險又愚昧,群星同台但難得人人各師其職,獨當一面但又旗鼓相當,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

當然,電影最有趣之處,還是在片中無處不在的隱喻和符號,令觀眾(尤其是內地觀眾)可以按各自經歷和背景,投入故事中暗諷的社會亂象和種種不公。民初背景的設定令姜文可以借古諷今,葛優買官當縣長卻要看土豪面色,故事發生地鵝城愚民被統治勢力煽動,人就像鵝一樣只懂盲從亂叫,還有太多太多......看過姜文每一部作品的我,只覺今時今日的他有如江湖遊俠,狂放不羈,當觀眾在思考片中符號意指時,他應該會高高在上,看著世人在他的電影迷宮裡亂竄而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