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告白》 血腥生命教育
超。震。撼。
看完《告白》步出尖沙咀的戲院,和友人在夜深寂靜的街道邊走邊討論劇情。所謂的討論其實反而是沒有語言的,因為我和友人都覺得這部電影太震撼,想討論但卻總是沉重得語塞,大抵是未能從電影裡的殘酷世界抽身。《告白》之所以震撼,是因為電影裡發生的事表面看起來很dramatic,但每一條支線,每一個角色,說的都是社會常見的問題和現象。《告白》由湊佳苗的小說改編,小說本身已然引人入勝,而電影版厲害之處是能把小說中不同當事人的獨白處理成凌厲影像。這全多得拍廣告出身的導演中島哲也的功力,令電影版比小說看起來更吸引更懾人。
松隆子飾演的中學教師因女兒被學生殺死而萌生復仇大計,手段極端而且令人心寒。開首二十分鐘松隆子在結業禮上跟學生道出自己喪女的心情,甚至當面告訴嫌疑學生她如何對他們進行報復,令學生陷入無止境的恐慌,肉眼看不見的心理暴力直刺觀眾內心。校園暴力只是出發點,松隆子和兇嫌學生逐一從自己的視點剖白立場,每個人既是施暴者,卻同時也是受害者。學生的殺人動機看似無聊,而這種無聊其實源自因缺乏關愛而來的壓抑和苦悶,令人心痛。
導演中島哲也以詩化的攝影處理令人不安的議題,學校在他的鏡頭下成了不見天日的幽閉空間,只餘一片灰濛濛的冷。松隆子唸獨白一場,導演刻意安排課室其他學生各自發揮說笑大罵,讓混沌的課室與與那段冷靜駭人的獨白形成強烈對比,難度甚高。最令我感嘆的,是《告白》中的角色每一個原本都善良單純,走上末路全因得不到愛,就像中島哲也前作《花樣奇緣》的松子一樣可憐。在中島的世界裡,悲劇的產生,全因我們不懂得愛,忘記了人間的溫熱。
(將刊於《明報周刊》 10月16 日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但總覺得日本的戲往往將責任推給<少年法>,係少年法令青少年視殺人如草芥,還是當地文化帶來的問題?
是否單單沒有少年法便可以解決青少年問題?
戲帶來很多東西讓我們反思值得一讚,讓我們重新拿起一把尺,去量度自己是否只懂批評卻不站遠一點看清楚自己是否有資格,但帶來問題與反思,卻字能表達問題中心,或者沒有人解釋到,便將問題拍下來,讓觀眾自行發揮吧
Watched with my wife last nite. Love this movie very much
之前看完了这个电影,老实说,心情真的很沉重……真的很震撼……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