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中英劇團 X 《孤星淚》



本來不打算看中英劇團的《孤星淚》,但最終還是在聖誕夜抱著儘管看看會是怎樣的心態入場觀看了。。了。結果是失望的,雖然劇中那個盒形佈景裝置的確夠心思夠靈活,但畢竟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故事本身。雨果的《悲慘世界》是耳熟能詳的,就算你未看過原著,也可能看過《孤星淚》的 musical,對故事總會有點認識。只是中英劇團這次的改編,在故事中加入了不少歡樂今宵趣劇式的插科打諢及大量不好笑的硬 gag。都什麼年代了,還在玩男人扮女人扮修女搞搞不好笑兼不斷重複的食字遊戲,實在令人汗顏。場刊說加入笑料是要在悲情中帶出 comic relief,天!我不反對 comic relief,但如果 comic relief 是這樣的話,我寧願踏入「悲慘世界」。和 R 談起《孤星淚》的音樂劇,我還記得,當年在香港上演時我在唸中七,坐的位置是文化中心 upper circle 最後一行最邊緣的位置,非常經典。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世紀婚禮


晚上路經銅鑼灣地帶對出的大電視,但見上百途人圍觀電視屏幕,入迷地觀看徐子淇和李家誠的世紀豪華婚禮。記者連隨直擊遠赴澳洲,訪問笑得樂開懷的新娘,訪問內容是什麼我聽不清楚,但徐子淇總是問什麼也以大笑回應,途人們也樂得觀看,分享她的歡樂。嫁入豪門,真的是那麼大件事嗎?是我們的社會太安樂,還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富豪媳婦?有怎樣的觀眾,就有怎樣的節目。直擊豪門婚宴,潛台詞就是歌頌有錢的重要,鼓勵大家繼續發夢努力淘金。要發達向上當然不能說是壞事,但當社會只一面倒歌頌錢錢錢時,我們又是否應該反省反省﹖

忽然想起,女人原來真的是最近媒體的主角。海峽對岸的台北,還有那個論戲劇效果及矚目程度不遜徐子淇的扁嫂。女人,真的不能小覤!

Daniel Craig



認識Daniel Craig 這個英國演員,其實是早兩年的《凶氣球》,電影中他是大學教授,被精神錯亂的男子暗戀苦戀,弄得和女友分手收場。那時我已覺得他外形不俗,悄悄記著他的名字。來到這次當007,當然令我期待萬分。片中的他不像之前的 James Bond ,也不是打不死,極具血肉。Eva Green 演邦女郎也很能表現角色的complexities,令角色更有立體,不是著件泳衣行兩步露兩手那種無聊邦女郎。最吸引我的,其實是Daniel Craig 那副闊佬懶理氣定神閒。朋友 K 說他的舉止像劉德華,我連忙駁斥他的講法,因為 Daniel Craig 實在比劉華型得多,型在不自覺不刻意,碧藍眼神似乎也能穿透人心。那種亦正亦邪的神情,那種不是典型硬漢式的陽剛氣息,實在性感。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天星碼頭


電視新聞傳來維護天星碼頭示威人士的片段,示威人士要求政府出面解釋為何要拆碼頭,但警方卻說要驅逐請願人士,更說他們的行為破壞社會安寧云云,甚至好像說是自世貿請願後最嚴重的騷動之類,言辭誇張,說到底,就是要維護發展商的利益,把那些希望保護文化和歷史的訴求壓碎踐踏。香港日日都在拆,究竟要拆到何時?新不如舊,從來都是當下香港的最佳寫照。政府不愛歷史,以金錢利益犧牲市民的集體回憶,粗暴橫蠻。在政府眼中完美無瑕的所謂新天星碼頭,醜得令作為香港人的我慚愧和心傷。仿歐洲式的假鐘樓和碼頭,建築仿如黃金海岸和碧桂園的crossover,徹底 out of place,能做出這種怪物建築,你也實在不得不讚政府官員的超凡品味。

忽然想起,香港1966年的暴動,不也是由天星小論加價開始嗎?40年後的今天,我們示威,也是因為天星。天星的歷史,其實也是香港的歷史。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夜半歌聲

從公司乘的士回家,窗外夜色映襯著的,是幾款截然不同卻又出其不意的歌聲。先來葉蒨文的晚風、再來葉玉卿的來尋夢,鄧麗君的經典、最後又殺出一首中島美雪的流浪花原裝版,令我不得不佩服的士司機那多元化的口味。不禁想起,我的 ipod 其實也很多元化,由日本演歌、90s 本地金曲到 SG wanna be ,那天就這樣按 play,播出的是周影的情路茫茫、然後是jamelia 的 superstar ,之後是韓國歌手朴孝信,一樣混雜兼風馬牛不相及。突然想起,當年還是中四學生,原來很喜歡黎明和周影。那一年,是1991。

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我愛巴黎


看《我愛巴黎》 (Paris, I Love You),就像和一班久未見面的朋友聚會一樣,熟悉的不熟悉的,在銀幕上一網打盡。無他,18部短片,數十位當今炙手可熱的演員,法蘭西英國美國,一邊看一邊在心裡大驚小叫,還在細味Juliette Binoche 的演出,銀幕又殺出 Fanny Ardent 、Ludivine Sagnier 、Natalie Portman 和Gena Rowlands,一眾女星的艷光和魅幻已經令我目眩。

顛覆花都定型

《我愛巴黎》吸引人的,除了是一眾重量級演員外,還有那別具創意的想法。這個大型電影拍攝計劃,由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於2002年8月率先啟動,再到2005年1月,導演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亦承諾參與。由於這三位知名國際導演的號召,世界各地導演紛紛加入。湯泰華的Faubourg Saint-Denis 找來娜塔利寶曼 (Natalie Portman ) 飾演一心到巴黎發展的女演員,其後與一位失明青年相戀。短片承接了湯泰華最拿手的MV式剪接手法,簡潔利落,但卻稍欠情感。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7月24日街的聖誕》


在雜誌上看到中谷美紀和大澤隆夫主演的新片《7月24日街的聖誕》,影片好玩之處,是上次在電車男中飾演愛瑪仕的中谷美紀,在這部電影中飾演電車女,戴著老土眼鏡,蓬頭垢面,一副毫無自信慌失失的模樣,為了型男大澤隆夫而緊張兮兮,喜劇感滿載。影片最令我期待的,不單是這段錯摸戀情,還有故事中有關葡萄牙的情節。話說電車女原來一直十分喜歡葡萄牙,甚至在房子貼滿葡萄牙的風景海報,幻想家中的房間就是里斯本,而最後她更與男主角一起到里斯本旅行,極盡浪漫之能事。一般人總是對法蘭西趨之若騖,難得有像電車女般對葡國文化深感興趣,實在令我這個同樣喜歡葡萄牙多於法蘭西的人大為振奮。影片在港何時上映仍未確定,但看完故事簡介,我的心已飄到時差比香港慢8小時的里斯本。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Madredeus


12月1日晚到澳門看期待已久的 Madredeus 音樂會,心情實在是說不出的興奮和激動。10月中在澳門文化中心看到Madredeus 音樂會海報的意外神情加驚尖叫仍然歷歷在目。只此一場的演出座無虛席,似乎把整個澳門的葡萄牙人都帶來了。R 因工作未能前來,非常遺憾。和態度誠懇的文化中心職員打過交道,他們便隨即把本來會浪費掉的贈票轉贈一位葡萄牙叔叔,也因而造就了全行二十多個位子中只有我一個是中國人的奇景。

演唱會即將開始的瞬間,才發現後面原來坐著某媒介老前輩和他的三位女性同伴。前輩低調沉默,培養心情靜候音樂會開始,然而他的三位友人卻略嫌太過興奮,由買樓講到有機食品,十個字中有八個都是英文的口沫橫飛,眉飛色舞不能自已,成為未開場之前最矚目的一群,反襯葡萄牙觀眾們的優雅溫文。中場休息,他們的朋友前來閒談,以專家口吻說 Madredeus 是地方名云云,還說主音Teresa 的聲音像王菲,氣得我想即時搭嘴直斥其非。Madredeus 是聖母之意,不懂葡文不是罪,但以權威口吻傳播錯誤訊息,實在令人咋舌。說人家唱歌像王菲,就更是大香港精神的盡情體現。香港人去到哪裡,總愛將所有東西拿來跟香港比,然後很有滿足感的說,這個 XX 香港也有,那個 YY 香港做得更好,仿彿香港是全宇宙的中心,香港一定威,香港標準才是最值得仿傚。說 Teresa 像王菲,就像給她施捨,認為人家因為像王菲所以才算好。這種大香港主義,實在令人窒息,也更令香港人步向美國人的後塵,繼續自滿無限膨脹。我最慶幸的,是 Madredeus 聽不懂廣東話,讓我不用被波及,成為香港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