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4, 2010

《艋舺》:動人的情義矛盾


不能否認台灣的人文氣質和深度到底比香港勝出不只一籌。台灣演員演了一段日子的戲,轉職當導演同樣成績亮麗。在電視劇白色巨塔過分搶鏡的戴立忍執起導筒拍攝《不能沒有你》,結果領獎領到手軟。如今他的同輩鈕承澤執導《艋舺》,在台灣不但賣個滿堂紅,更成了有如年前《海角七號》般的文化象徵。佩服的是鈕承澤之前執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以 mokumentary 形式道出電影人辛酸,indie 味道濃,這次拿到鉅額資金拍攝《艋舺》,駕馭商業大片也同樣應付自如。

《艋舺》以80年代的台北為背景,五個大男孩在高中惺惺相惜,繼而齊齊停學當上古惑仔,組成太子幫。五人中最突出的,當然是台劇偶像阮經天和趙又廷。故事或許似曾相識,阮經天飾演的和尚和趙又廷飾演的蚊子因為對社團運作的方式持不同意見,矛盾漸生。

雙雄明爭暗鬥,在黑幫片確是見慣見熟,但《艋舺》依然精彩的原因,在於劇本對角色性格有非常深刻的描述,和尚本有當大佬的條件,但他卻基於忠義,甘於當太子幫首領志龍的謀臣,後來獲鈕承澤飾演的外省幫拉攏。嚴格來說和尚是反派,但正因為劇本成功描繪了他那複雜微妙的性格,令我們仿彿也看見了和尚面對父老情義和社團未來,夾在新舊思維之間的矛盾和痛苦。

阮經天在片中非常突出,《敗犬女王》中的深情依舊,只是對象由姊弟戀換成了江湖情,他在電影中明顯發揮空間最大,也讓他正式擺脫偶像的包袱,真正成為演員。外形極像韓國人的趙又廷雖然演戲經驗不多,但他與妓女之間的一段純愛也演得頗為討好。《艋舺》的成功,除了因為劇本吸引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和海角七號一樣,確立了台灣的本土身分認同。香港傳媒愛把《艋舺》包裝成台版《古惑仔》,我完全要舉牌抗議。香港近十多年的古惑仔片當然也能拍得出像《艋舺》中華西街數百人追斬的大場面,角色之間的勾心鬥角和利益衝突,但到底還是不能像台灣人一樣,深明情義。

(將刊於明報周刊 4月17日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