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死亡預告》


雖然在2008年的今天,還在談菊花與劍似乎有點過時,但日本人對死亡的執著和迷戀,以至由死亡引發的淒美和浪漫想像,骨子裡卻從未變遷,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更有趣的,是近年觸及死亡課題的流行文化作品,除了探討死亡外,更對建制作出批判。《死亡筆記》中的夜神月以自己的標準警惡懲奸,挑戰法律。《20世紀少年》更將白色恐怖發揚光大,對國民進行集體洗腦。

新鮮熱辣的這部死亡預告,同樣由人氣漫畫改編,故事描述一個虛構但民情文化和日本相似的國家 (為何不能直接將其指涉為現在或未來的日本,原因實在耐人尋味),為了控制人口,確保經濟發展,實行國家繁榮維持法。所有國民在小學入學時必須接受疫苗注射每一千人中便有一人被注入一種極小的膠囊,被選中者到18-24歲期間便毒發身亡。政府能精準地計算毒發時間,在那不幸的千分之一中選者死亡前的24小時,委任一名特派員送一張名為「逝紙」的死亡通知給當事人,讓當事人能在人生最後的24小時裡做準備。

影片由三段故事貫穿,選取的故事全都滿載親情、友情,也有對建制的反思,避開了原著漫畫中的負面故事。所指的負面故事,就是犧牲者在知道自己快將死亡後,四出犯罪。電影版的三個故事中,有是對音樂滿懷理想的青年尋夢的故事,也有盲女和古惑仔哥哥之間的動人親情。當中最有反思空間的,是第二個故事中國會女議員和她那被選中當犧牲者的兒子的關係。女議員曾因不讓兒子進行疫苗注射而被思想改造,事隔多年後成為政界女強人,更呼籲選民支持國家繁榮法,而讀書無用,被她嫌棄的兒子則成為了在家腐化的宅男,側寫當代日本社會的價值觀。由《20世紀少年》到這部《死亡預告》,當中的民眾都極需精神寄託,也因而容易被政府或政黨進行洗腦,令他們乖乖相信建制,再讓他們變得麻木。對,是麻木,一種被練就得不帶情緒反應的感覺。麻木和虛無,可會是形容當今日本社會的貼切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