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竊聽風雲》:無間地獄在股市


莊文強和麥兆輝當年編寫《無間道》的劇本,意取佛教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今回《竊聽風雲》,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飾演警方竊聽組人員,在調查上市公司造市案時,楊哥 (古天樂)和祥仔(吳彥祖)無意偷聽到涉案嫌犯透露的股票內幕消息,更繼而竄改錄音紀錄,根據內幕貼士買股票,錢是賺到了,但卻也因而令他們被警方進行內部調查,更同時被造市幕後黑手追殺。

一切一切,其實源自一刻的貪念。電影描述的,無非就是人如何在貪念之下失去理智,走上身不由己的歧途,繼而萬劫不復粉身碎骨,而片中由貪念而生的悲劇,活脫脫就是一個無間地獄,貪妄循環,生生不息。無間地獄大苦來由,很可能就只是因為貪。

如果說莊文強和麥兆輝的電影是香港時代變化和集體心態的見證,那麼《無間道》當然就是香港人對自我身分的彷徨和迷失。來到《竊聽風雲》,正好就是對近年全民皆股現象的一記當頭棒喝。楊哥和祥仔因為偷聽到內幕消息買股票,但正如他們所說,當內幕消息滿天飛時,在沒有害人的情況下利用職權帶來的方便為何不可?祥仔不想被富豪外父看不起,楊哥要養妻活兒,家有病童而自己卻患上初期癌症,買股票純粹是為了籌錢養家。易地而處,我們可以說他們因貪念而來的悲劇是罪有應得嗎?他們的貪,可以被饒恕和理解嗎?

莊文強和麥兆輝的劇本,其實就是一部又一部的罪與罰。善惡正邪,邊界漸次模糊,在現實社會裡從來難以辨明。所謂的對錯,往往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和概念,《竊聽風雲》最好看的,就正是那種令人迷失的晦暗不明。劉青雲飾演的阿頭戀上同僚老死方中信的前妻張靜初,同樣也是難分對錯的困局。因為貪,楊哥家破人亡,祥仔死於非命,終日流連股票行的師奶也要跳樓收場。唯一不用死的,是從不貪戀橫財的劉青雲。電影既有無奈的宿命落泊,也有潛藏的道德教訓,加強了電影的警世味道。

茫茫股海,回頭是岸。

Wednesday, July 22, 2009

《無聲風鈴》:詩意的愛情流浪


認識洪榮傑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數年前找林一峰主演的獨立短片《天使》,電影中的一峰和瑞士情人有段萍水相逢的情緣。事隔數年,洪榮傑把沉澱五年的劇本拍成首部長片,繼續他的同志故事,不同的是這次擔綱演出的雖然不是林一峰,但北京來的男主角呂玉來卻與林一峰有著相似的氣質,同樣的是青靚白淨的鄰家大男孩,同樣的愛上歐洲男生,而且也同樣的愛旅行。

這一切一切有意無意的類同,令我想起一個英文字:uncanny。Uncanny的意思大概是巧合,但這種巧合卻又帶點詭秘和奧妙,有種似乎是冥冥中被主宰的巧合在內。《無聲風鈴》這部電影,主題其實也是 uncanny。曾演過《孔雀》和《牛郎織女》等影展類電影的男主角呂玉來,在片中飾演從內地來港投靠姨媽,在茶餐廳工作的 Ricky,某日遇到由瑞士來港的 Pascal,漸漸地相遇相知,繼而成為情侶,而最 uncanny之處,則在於當 Pascal因意外過世後, Ricky到瑞士打算尋找 Pascal在生的點滴,卻遇到了外貌和他極為相似,只是性格迴異的 Ueli。

尋找、流浪、死亡,成了無聲風鈴的框架。在洪榮傑的世界裡,情感可以很重很深,但他卻選擇以很輕巧很淡然,甚至帶點冷眼旁觀的視點來描劃。Ricky在香港工作的茶餐廳充滿懷舊情味,而經常要他送外賣的老婆婆,更是終日沉緬舊日的美好光陰,再配以一段奇想式的國語時代曲漫舞,雖然與題旨未算有緊密連繫,倒是深化了電影的情懷。

和同樣在近期上映,描述同志圈援交和濫藥等問題的寫實本地同志電影《愛到盡》不同,《無聲風鈴》是一部非常個人的藝術電影,作者風格非常強烈。如果說愛到盡是充滿時代感的本地同志眾生相的紀錄,那《無聲風鈴》就更像是一首超越時間的抒情詩。洪榮傑對瑞士情有獨鐘,也和自己的愛人是瑞士人有關。全片遊走香港、北京和瑞士,尋尋覓覓,影像和鏡頭都非常詩意,唯一可能令觀眾卻步的,就是電影確實太個人,未必能像愛到盡般引起共鳴。

Monday, July 20, 2009

《重慶森林》的浪漫


身為香港人,有時我對香港的感覺確實微妙複雜。一方面既愛這城市的便利靈活,另一方面卻又被我城的小島小民井底心態嚇壞。最應該當頭捧喝的,是當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都紛紛推陳出新,重新包裝和發掘自己國家的長處和特點作為行銷旅遊策略時,香港旅發局仍然是N年如一日,找幾個 model 拿著一袋二袋滿面歡欣, shopping shop 到天昏地暗,要不就找米奇出來行行企企,所謂的特色全都不是香港獨有。

最近和住在香港三年的韓國記者朋友交談,她也好奇香港其實有很多值得推介的景點,但她作為外來過客也能感受旅發局那只強調消費的宣傳政策。本來打算把自己在港的生活心得寫成隨感出書的她,告訴韓國的出版社自己的計劃時,出版社編輯反問她,香港除了 shopping 還有其他的嗎?令我的記者朋友不住慨嘆。慨嘆的是因為她原本打算花幾個章節來寫王家衛電影裡的香港風景,但換來的卻是編輯的質疑。而我感到慨嘆的,則是香港的膚淺形像原來是如此成功地深入民心。

香港或許膚淺,但原來我們的流行文化對韓國人來說,已是一大賣點。無獨有偶,早前和韓國領事館負責文化事務的韓國女職員交談,她原來也和我的韓國記者朋友一樣,超級喜歡香港電影,也超級喜歡王家衛,當中又以《重慶森林》最深得她們歡心。

對於日本和韓國人來說,王家衛原來仍是神聖的光環,雖然近年的他已不斷在重複自己,但對於韓國女性來說,原來《重慶森林》在她們的浪漫排行榜中仍長年穩居頭三甲位置。她們愛《重慶森林》的理由,除了是因為在片中似乎特別顯得惹人憐愛的梁朝偉外,還有那種很可能是香港才有的都市落寞感。韓國人由於較重視集體的觀念,對於片中那種介乎村上春樹小說與香港中西文化交融下產生的孤寂,有一種新奇的想像。我的韓國記者朋友,當年便是因為看完《重慶森林》,萌生來港生活的念頭,來港工作後她更索性搬了去蘇豪,雖然她未至於要住進梁朝偉那看到半山 escalator 的唐樓,片中的 Midnight Express 也早已面目全非,但身處其中已能滿足她的浪漫想像。從我身邊的韓國朋友的例子看來,他們喜歡的香港,其實不是 shopping 和迪士尼,而是透過銀幕認知的文化體驗。如果我是香港旅發局職員,我估計我會針對韓國市場企劃港產片景點路線,為毫無浪漫氣息的香港找出少許值得來訪的原因,總好過讓人覺得香港原來除了shopping以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Wednesday, July 15, 2009

《音樂人生》:神童傳奇化


觀看《音樂人生》試映會當晚,導演張經緯也特別前來和觀眾交流。他提到最初和百老匯電影中心談上映事宜時,電影中心方面也怕它以紀錄片的名義推廣會很難 sell,於是最後便以傳記片作招徠。觀乎電影預售爆滿兼加場再加場的情況,以及觀眾及評論界的熱烈反應看來,《音樂人生》很可能成為今年本地獨立電影的一個小奇蹟。電影以傳記片而非紀錄片來定性,似乎也真的更適合,因為電影在一開始時已選定了立場,為被譽為近年香港音樂神童的黃家政立傳。

本身同樣熱愛兼修讀音樂的張經緯,2001年在聯校音樂節發現了數位才情洋溢的音樂神童,最終選定了當時只有11歲的黃家政,拍攝一部有關他音樂生活的紀錄片。當時導演更特別跟他和他的家人到捷克,紀錄他在外地演奏的點滴,側寫他如何深受醫生父親的影響,年紀輕輕已對自己要求嚴格,甚至鞭策哥哥妹妹勤練樂器。電影本來也就以此作結,直至前年導演找到資金,才令這部傳記片得以延續,再次找來黃家政訪談,了解他的心路歷程。

導演的誠意和毅力固然可嘉,令人佩服,然而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只是11歲和17歲的黃家政,當中六年間究竟他的家庭出現甚麼變化,他和家人(尤其是在片中缺席的母親) 的關係如何,電影都因受制於客觀條件而無從交代。導演花了大量篇幅刻劃黃家政日常排練和率領同學參加音樂比賽的場面,從而帶出他反對音樂淪為比賽手段的堅持,再旁及他對宗教和人生的想法。從教育層面來看,黃家政那追求完美,對音樂的執著,鄙視比賽功名的想法,確實能令盲目迫兒女學琴的家長有所反思。然而,作為紀錄片,《音樂人生》卻略嫌傳奇化,角度也很精英主義,除了練習和參加比賽,電影甚少交代他在音樂以外的生活。17歲的黃家政對著鏡頭說不能原諒父親有外遇,也有反過來操縱鏡頭和導演的感覺,主體和客體關係錯綜複雜,甚至可能被聰明的黃家政逆轉,這可能才是電影最有趣之處。

Wednesday, July 08, 2009

《殺人犯》:是 cult 是爛是場夢?


如果明年生果日報重新舉辦以表揚爛片為宗旨的金話梅獎的話,我相信《殺人犯》一定會在無甚異議的情況下順利入圍。觀乎優先場觀眾的反應,我便知道有這種想法的,肯定佔了大多數。當一些本來應該驚心動魄的場口變成笑位,你便知道電影出事了。《殺人犯》出事的不是郭富城,與其說觀眾看到他的演出而大笑,我寧可為他辯護,將責任歸咎在編劇和導演身上。

《殺人犯》的編劇是數年前在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其後被曾志偉發掘編寫《江湖》的杜緻朗。早前她接受電台節目訪問,表明希望每次寫劇本都要觀眾始料不及。她這次確實實踐了她的宗旨,我不但對她的劇本始料不及,更演變成在笑與不笑之間的進退失據。笑,是因為劇情鋪排不合情理兼可笑。不笑,是因為我會好心地懷疑故事的爛其實可能是刻意的,因為當爛去到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時,它很有潛質變成cult。因此,當我看著那個所謂的真相逐漸被揭開時,我會期望它的不合理可能是故意的。當然,愈看下去我便愈發現我的想法是癡人說夢。尤其是當我看到導演和編劇很用力地營造的壓迫感是如此虛弱,風格是如此煞有介事時,我便明白,他們真的很用力,用力地為搞 twist 而搞 twist,結果真的成功令電影徹底被扭曲。

用力的不但是編劇和導演,還有一眾苦心演出的演員。郭富城的瘋狂成為笑位罪不在他,而是劇情的空洞和荒誕。所謂的twist ,根據影評道德不能踢爆,值得一提的反而是無敵星級幕後陣容。負責攝影的李屏賓,為王家衛電影配樂的梅林茂,香港資深美指文念中,今次就像被有錢人家父母請來為想拍電影的兒女效力。電影的氣氛向《七宗罪》和《凶心人》和《20世紀少年》取經,影像則取王家衛式的意像符碼,無奈經常出現的落日,荒島,飛鳥,除了是自然景色外別無其他意指。想來我也不應太怪罪編劇,因為她真的太年輕,才會令天馬行空的故事凌駕應有的生活實感和可信性。

《巨乳排球》:勵志的寶礦力

一切應該有的,全都有了。陽光,夏日,汗水,運動,鄉郊,學生,老師,以及被看不起的學生,曾經犯過錯的老師,還有他們身邊支持和輕視他們的老師校長和同學,形成了一個強大而密不透風的勵志網絡,成為了這部包含所有典型勵志片 checklist 必備材料的《巨乳排球》。

《巨乳排球》片名確實震撼,只是電影其實掛狗肉賣羊頭。飾演老師的綾瀨遙即使座擁驕人身段,以她今時今日在日本娛樂圈的地位,當然要惜肉如金。被視為廢柴的排球隊男生連發球都不會,愿意發憤圖強,全因老師承諾如果他們贏出比賽後會讓他們看自己的胸(電影字幕愛用咪咪,再一次把胸部去性化和可愛化)。結果學生當然是輸掉比賽,否則導演便可能要找AV女星來當替身露肉。

影片以綾瀨遙作招徠,但她卻只是延續她在《開心直航》的誇張表情和卡通化演技。或者她已經很努力,但最終卻仍不幸難脫花瓶之感。據說電影改編自70年代的真人真事,因此電影版也索性將時代背景設定在應該還很純真的70年代,因為這樣才能令故事入信。綾瀨遙飾演的老師教國文,本身不懂打排球,為了激勵學生而自己狂煲排球速成書,甚至為了將來可能要讓學生看她的胸而不想與男友歡好,充滿著一廂情愿的天真。弱男生與激勵他們的女老師這個組合,和當年的《五個撲水的少年》異曲同工。

我有理由相信,日本觀眾之所以對這種拍過無限次,只是運動類型被換掉的青春寶礦力式勵志片依然受落,是否因為日本社會實在太令人絕望,大家都希望透過這種近乎 propaganda 式的電影尋覓丁點安慰,至少分到一刻的self-help 泡沫?我不想說《巨乳排球》不好看,因為我肯定有人看完後會大受感動。我反而想知道的,是萬一學生贏了,日本人會認為老師應該真的露胸嗎?把老師到時的矛盾心境拍出來,可能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