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2, 2009

《鬥牛》:反映民族劣根性


《鬥牛》在這時上映,時候是選對了,主角黃渤成為出爐金馬影帝,絕對是實至名歸,雖然我不太同意內地傳媒把他誇讚成中國版的差利卓別靈,但看著他和乳牛的連場對手戲,經常要一個人對著乳牛流露自己被壓抑的情感,以及對在戰禍喪生的愛人的思念,那種表面痴傻實質深情的真摯,倒是令人動容。

上網查看內地網民留言,有觀眾說這部電影像是一部喜劇版的《活著》。我倒認為雖然電影以喜劇包裝,但嚴格來說不能說是一部喜劇。黃渤飾演的農民和豪邁村婦的一段冤家情緣確有妙趣,但電影整體而言調子嚴肅冷峻,而劇本高明之處在於透過一頭外國來的乳牛,把村民、日軍、八路軍、土匪等連繫起來。如果說《鬥牛》與活著有甚麼共通點,那就是個人如何在抗戰亂世中自處,小人物怎樣在大環境中自我安慰和調適。

電影中的黃渤本是目不識丁的單純農民,無端被村長指派照顧共產國際送來的一頭乳牛。黃渤對乳牛本來毫無好感,但當村子一夜被炸,村民全死過後,他才發現能和他相依為命的,就只有那頭牛。他竭力保護這條原本不屬於他的生命,當日軍奪去乳牛,他更是拼死一戰,誓要奪回乳牛,盡現善良的傻勁。

導演管虎在處理日軍入村時採取較人性化和全面的角度,既有典型的冷血軍官,也同時加插根本抗拒戰爭的日軍新兵。最令人感嘆的,是當黃渤為了讓鄰村的飢民飽肚,過度讓乳牛擠奶,令乳牛受傷,貪得無厭的村民竟然提議索性把牛宰來吃,展現了民族和人的劣根性。黃渤帶著乳牛逃險,但黃渤卻總是次次大難不死,由當初全村死掉只有他唯一倖存,到後來被日軍軍官處斬,卻在千鈞一髮之間獲八路軍打救,再到後來被土匪推進井,置身群匪槍戰,每一次都是所有人死掉而他大命走過,但處理卻不屬黑色荒誕,略嫌削弱了劇情的說服力。不過,單看黃渤近乎自編自導自演的出色表現,這些瑕疵已變得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