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梅蘭芳》


一個飄著細雪的淒冷午後,當已婚的梅蘭芳 (黎明) 正因孟小冬 (章子怡) 的傾慕而心猿意馬,躊躇不前時,他的經理人兼啟蒙導師兼最要好的朋友邱如白 (孫紅雷) 掏盡心肺,勸孟小冬離開梅蘭芳,原因不是出於他潛意識中可能對梅蘭芳存有的操控慾,而是以孤單的必要為理由,說明如果沒有那種孤單感,梅蘭芳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只有繼續孤單,才能令他更上層樓。然後,梅夫人福芝芳也不忘跟孟小冬坦白陳情,明言梅蘭芳根本不屬於任何人,因為他只能屬於舞台和觀眾。

梅蘭芳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心境長期孤單當然尚待考證,但陳凱歌鏡頭下的他,卻總是那麼脆弱和無助。每當梅蘭芳遇到事業和人生中的重大關口時,影片總會以 flashback的手法,提醒梅蘭芳兒時學戲時,爺爺跟他說的那個紙枷鎖比喻。也就是說,只要踏入梨園,你的一生便只能按著既定的路走,不能回頭。《霸王別姬》tagline中的戲子無情,來到《梅蘭芳》中同樣適用,只是語境不同。梅蘭芳的無情不是出於無義,只是外在的壓抑令他習慣了麻木,少年時代教他唱戲的爺爺、青年時代開始掌控他事業前途的邱如白、婚後為他打點生活家計的妻子,大刺刺的籠罩著梅蘭芳的人生,讓他戴上了一個不能隨意擺脫的紙枷鎖。

孤單是梅蘭芳的宿命,而陳凱歌也很能表現他那習慣無奈的個性。接近三小時的影片中,頭一個小時都在描述少年梅蘭芳跟爺爺的師徒關係,爺孫/師徒的矛盾刻劃得相當細膩。遺憾的是影片的比例略嫌失衡,成年梅蘭芳除了和孟小冬這段禁戀較多著墨外,其餘的事跡都甚有流水帳之感。梅蘭芳不想應日軍之命演出,想出奇謀化解,然而下一個鏡頭便已是抗戰勝利。得罪了日軍的他,在八年抗戰期間究竟如何存活,影片全無交代。黎明的演繹或許備受爭議,而且被轉型成功的孫紅雷技術性擊倒。不過,話分兩頭,如果現實生活中的梅蘭芳真的是如此木訥的話,那黎明的演出倒是稱職。

《葉問》


葉偉信終於回來了!作為超級喜歡《爆裂刑警》和《茱麗葉與梁山伯》的 fan,我曾因為他拍賀歲空洞MTV 片《大城小事》而感到心痛,更為他近年和甄子丹的多番合作感到不明所以。由《殺破狼》、《龍虎門》到《導火線》,我總覺得葉偉信和甄子丹像一對被迫走在一起的怨偶,貌合神離,令影片變成甄子丹的個人武術表演。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入場看《葉問》,難得的是葉偉信終於回歸當年刻劃小人物悲情的個人風格,令葉問成為他近年和甄子丹合作以來讓人看得最舒服的作品。

《葉問》這部電影本身改編真人真事,王家衛那邊的雙胞風波境況如何尚屬未知,葉偉信版找來甄子丹,當然是以動作場面掛帥。電影這次找來洪金寶當武術指導,好處是能讓甄子丹專心演繹自己的角色,令他不用由表演到編排全部獨攬上身,不會出現像導火線般的動作凌駕一切,個人無限膨脹的尷尬局面。難得的是甄子丹也願意收起平時的自我,沒有意圖像以前般刻意搞笑,而是認認真真地做回自己最擅長的老本行,拳腳功夫全都打得非常漂亮利落,而且沒有過往他為打而打的陋習,能真正把動作和劇情自然貫穿。

葉偉信向來不是功夫導演,而這次由於分工更仔細,令他可以花更多時間發展劇本。葉問由世家子弟淪為煤炭工人,其後被日本軍官賞識而請他教日本人功夫,最後軍官更主動提出和他較量。面對民族大義,葉問倒是寧可冒生命危險也不肯故意輸給軍官。葉偉信在拿捏這些矛盾時,沒有過火的煽情安排,而葉問對妻兒、朋友,甚至林家棟飾演的漢奸的態度,也能令葉問這個角色更加立體。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林家棟飾演的漢奸,並沒有面譜化的大奸大惡,最後他更不顧一切反過來幫葉問,反而讓人同情和理解他的遭遇,展現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無奈悲情。葉偉信在訪問中曾表示,本來安排林家棟最後被中國人打死,凸顯他的悲慘命運。只是後來因要應付內地審查而作罷。無論如何,葉偉信這次確實是回歸了他的風格,已屬難得。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女人不壞》

千萬別被《女人不壞》的預告片誤導!如果你看過電影的預告片,或者你也會和我一樣,覺得周迅的林亞珍造型非常卡通,認為桂綸鎂的爆粗 band 友破壞了我們對她的既定想像,不慣張雨綺由純情周星馳女郎變成貪財重利的 CEO。不過,當我看完電影,我卻發現這部電影其實並不像預告片般可笑。雖然徐克上回的《深海尋人》真的有令我如墮深海搭沉船的感覺,但這次徐克重拾久違了的瘋狂喜劇類型,再找來韓國「野蠻」系祖師郭在容編劇,效果卻比想像中出色,雖然片中仍不乏漂亮CEO 行過而令所有男同事失魂落魄面紅耳熱甚至心跳暴升,讓人難以理解的漫畫化場面,但劇情發展卻十分順暢,而且很有當代北京的都市感覺。

周迅、桂綸鎂和張雨綺三個角色,分別代表著當今中國社會三種不同背景和階層的女性。周迅是26、27歲的化驗室人員,是最典型也是中國當今新興的專業中產階層,因為發仔寒而決意將刺激愛情慾望的化學元素費洛蒙製成膠貼,最後實驗成功,吸引張雨綺飾演的 CEO 與她合作談商機,中間並穿插搖滾美少女 (桂綸鎂) 迷戀偶像的支線,令整部影片充滿活力和喜劇感。部分對白設計也很能反映人物個性,抵死睿智。難得的是片中的愛情觀絕不單一,周迅象徵的可能是時下最大路的中女危機,桂綸鎂則仍停留在迷戀明星偶像的少女階段,張雨綺更擺明只要賺錢不要男人,想大賣費洛蒙但自己到頭來卻不希望它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到了最後,我們才發現,愛情到底還是應該憑自由意志,而非有如神仙水般萬試萬靈的費洛蒙。

徐克鏡頭下的北京,熱鬧繽紛,有建外 SOHO 、白領西裝族和地鐵新線等象徵現代都市的符號,但同時也觸及北京當今大熱的地下搖滾,暗暗指涉商家為求發展而扼殺文化,令電影洋溢強烈的都市感覺。看完電影,感覺是意料之外地暢快,我甚至覺得,北京原來也可以是倫敦和紐約,一樣可以是 chick flick 的舞台,不讓 BJ 和 Carrie 專美。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與其說村上春樹是小說家,我寧可把他形容為一個全方位的生活達人。小說當然有繼續寫,但在打造哀愁寂寞的詩意世界同時,他也樂意和我們分享他對爵士樂和搖滾樂的見解,當然還少不了他造訪威士忌鄉的遊歷。新作《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結集了他25年來因跑步引發的生活所感。

由最初因減肥而開始跑步,到逐漸發展成一門持之以恆的嗜好,村上春樹談的不單是有關跑步的心得,而是如何在步履之間發現生活中的動人之處,讓他更深刻地體驗人生。難怪他說,「我寫小說的方法,很多是從每天早晨在路上跑步中學來的。」一個人在跑步,孤獨但不寂寞,倒也貼近村上春樹小說中的角色。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死亡預告》


雖然在2008年的今天,還在談菊花與劍似乎有點過時,但日本人對死亡的執著和迷戀,以至由死亡引發的淒美和浪漫想像,骨子裡卻從未變遷,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更有趣的,是近年觸及死亡課題的流行文化作品,除了探討死亡外,更對建制作出批判。《死亡筆記》中的夜神月以自己的標準警惡懲奸,挑戰法律。《20世紀少年》更將白色恐怖發揚光大,對國民進行集體洗腦。

新鮮熱辣的這部死亡預告,同樣由人氣漫畫改編,故事描述一個虛構但民情文化和日本相似的國家 (為何不能直接將其指涉為現在或未來的日本,原因實在耐人尋味),為了控制人口,確保經濟發展,實行國家繁榮維持法。所有國民在小學入學時必須接受疫苗注射每一千人中便有一人被注入一種極小的膠囊,被選中者到18-24歲期間便毒發身亡。政府能精準地計算毒發時間,在那不幸的千分之一中選者死亡前的24小時,委任一名特派員送一張名為「逝紙」的死亡通知給當事人,讓當事人能在人生最後的24小時裡做準備。

影片由三段故事貫穿,選取的故事全都滿載親情、友情,也有對建制的反思,避開了原著漫畫中的負面故事。所指的負面故事,就是犧牲者在知道自己快將死亡後,四出犯罪。電影版的三個故事中,有是對音樂滿懷理想的青年尋夢的故事,也有盲女和古惑仔哥哥之間的動人親情。當中最有反思空間的,是第二個故事中國會女議員和她那被選中當犧牲者的兒子的關係。女議員曾因不讓兒子進行疫苗注射而被思想改造,事隔多年後成為政界女強人,更呼籲選民支持國家繁榮法,而讀書無用,被她嫌棄的兒子則成為了在家腐化的宅男,側寫當代日本社會的價值觀。由《20世紀少年》到這部《死亡預告》,當中的民眾都極需精神寄託,也因而容易被政府或政黨進行洗腦,令他們乖乖相信建制,再讓他們變得麻木。對,是麻木,一種被練就得不帶情緒反應的感覺。麻木和虛無,可會是形容當今日本社會的貼切形容詞?

《証人》


雖然我曾因為《証人》的男主角是謝霆鋒而對這部電影有所遲疑,雖然我對於他飾演的熱血幹探,在片首即施以下馬威喪罵下屬感到不明所以,但卻沒有因而令我對《証人》扣分。故事往後推展,謝霆鋒也開始進入狀態,偶像式自覺也逐漸收細。他飾演的幹探唐飛,在一次追蹤悍匪途中,不慎令檢察官的大女兒意外身亡。罪犯雖然落網,但卻指使團伙綁架檢察官的幼女,企圖迫使檢察官放棄起訴。

整部電影以唐飛營救幼女而主線,當中不乏導演林超賢最擅長的動作場面。由影片開頭的公路飛車、以至後來唐飛和綁匪 (張家輝) 在鬧市中追逐的場面都非常精彩,沒有同類電影為打而打的弊病。林超賢在拍攝雙雄追逐場面時,更拍出了香港的地道特色,由片首唐飛與同僚在元朗舊式茶樓飲茶,到在元朗街巷中與匪徒展開追逐,以及唐飛和綁架犯在北角鬧市天橋、茶餐廳及舊樓間的追逐戲時,都很有香港實感。

林超賢對動作場面的處理令人放心,而這次他更在警匪片的框架上加強了人物角色刻劃。張靜初飾演的檢察官因為寄情事業而放棄了家庭,最終更讓大女兒慘死;唐飛因為內疚而令他不惜一切,誓要救回被綁架的幼女;張家輝飾演的綁匪並不是典型的大奸大惡,對癱瘓臥床的妻子更是不離不棄。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的罪疚裡,希望彌補過失,得到救贖。驚險動作場面背後,暗藏的是林超賢對情義的探討。唐飛因下屬兼表哥 (郭政鴻) 做事不力而對其苛責,描繪的是兩老表的互諒互讓,男人間的手足情。片中每個人都活在矛盾之中,前景似乎晦暗得沒有出路。綁匪希望令妻子出外見藍天,最終雖然如願以償,但自己卻因眼疾惡化而變盲,調子非常悲觀,也為電影加添了肅殺的層次。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韓日愛與恨

上周到京都賞楓,數年沒去日本,一到關西機場,但見旅遊資訊專櫃上貼了數張韓、日旅遊年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柳時元和木村佳乃微笑迎客,象徵韓日友好大團結。到達大阪市區,所有地鐵站除了日文外,也英文、中文及韓文齊備。無他,近年韓國和中國內地遊客漸增,旅遊局當然也得順應時勢,加強對韓國市場的宣傳。

我喜歡韓國,但卻並沒有因此而討厭日本,反而認為兩國間既近且遠的文化差異甚為有趣。韓、日兩國向來愛恨交纏,民族性意識超強的韓國人,雖然一面去日本旅遊觀光購物乖乖進貢,但另一方面卻又同時不忘抗議日本聲稱擁有獨島主權。獨島其實是一個無人小島,可說是另一個釣魚台。然而,國土主權這回事從不分面積大小,關乎的還是國體和尊嚴。韓國人向來感情激烈,除了抗議之外,演藝紅星也紛紛走出來支持政府的抗議行動,當中最令人震撼的創舉,可說是實力唱作歌手金長勛的一系列抗爭行動。為了令國際社會和輿論正視主權問題,他更特別自費在紐約時報等全版廣告,堅持韓國才是擁有獨島主權的國家。韓國報章雜誌也紛紛開設獨島問題專版,列出大量史實,證明韓國自古已擁有獨島主權,日本政府也一於闊佬懶理,並沒就這問題作出嚴正交待。

韓、日兩國在國際層面的明爭暗鬥,其實從沒停息。韓國人一方面欣賞日本的進步,在中國興起前,日本更是韓國學生留學的熱門地點,然而,韓國人卻畢竟對日本仍有複雜的情意結,似乎未能忘懷日本對韓國殖民統治留下的瘡疤,令韓國人對日本有著非常矛盾的情感。

裴勇俊在日本有強大的師奶兵團作後盾,在某程度上其實是文化方面的反殖民,以韓流攻佔日本大眾文化。裴勇俊是否如此俊美當然值得商榷,但如果你問十個日本師奶,相信有九個會對他奉若神明,甚至為了探班而不惜經常遠征韓國大灑金錢。韓流在日本大行其道,連NDS 也要推出裴勇俊與你在身邊的韓文教育遊戲軟件,甚為誇張。反過來說,日本現實卻並無任何一個偶像能像裴勇俊一樣,在韓國獲得壓倒性的支持。韓流在日本大熱一片風光,然而近年日本社會卻出現逆韓流的現象,保守之士更認為韓流之風不可長。當然,社會是開放的,韓流也不見得因此而被打壓。日本人拜倒韓流,但卻同時對韓國日常生活文化甚為不解。雖然韓日兩國都極著重階級和禮節,但日本人的淡薄,卻與韓國人的剛烈形成極端對比,也因此而令日本人對韓國人存有一定程度的偏見。近年韓日跨國婚姻日增,坊間曾出現不少以此為題的生活隨筆,大談兩國生活的差異和趣事。究竟韓國人婚後在日本生活較難適應,還是日本人婚後在韓國居住容易不慣?這個問題,絕對可堪玩味。

(將刊於2008年12月號 MR)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To have or to be




不是 To be or not to be,而是同樣探討存在與所有的 To Have or To Be。說的是由致力推動韓國文化交流的韓國 Korea Foundation 舉行的當代韓國藝術展。展覽以當代藝術和裝置為主,而負責策展的韓國現代美術館 (德壽宮分館) 館長崔銀珠,在籌備這次展覽時,認為現時韓國藝術家們的作品形式及主題均十分多樣化,而今次參展的10位藝術家,大多是出生於1960-70年代,探討的命題兼顧社會性及個人主義現象。

究竟是先擁有,然後存在?還是先存在,然後擁有?問題未必能在三言兩語中得到解答。鄭然斗、申基雲與朴志勛的作品探討與資本主義有關的議題,反思大眾文化中的快樂、慾望與執著。黃惠鮮、金澤相等藝術家的取向則較哲理化,透過凝視、冥想等意像,傳達存在的概念。個人最深印象的,是黃惠鮮的錄像作品《Being there》,作品從頭到尾只有倒茶的畫面,當中卻暗藏微妙的動作和聲音,甚有禪味。只要細心留意,日常小物一樣可以滿載我們不為意的人生智慧和道理。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走佬芝娃娃》


我有一位在大學任教社會學,對電影非常熱愛的好友,當他知道我會帶朋友的兒子去看《走佬芝娃娃》時,他頓時露出遲疑的神色,並表明看完電影的片頭,雖未至於反感,但已經對電影有所保留。我估計他抗拒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電影以一隻高貴芝娃娃流落異鄉,如何由身嬌肉貴的貴族淪為瑟縮街頭的可憐蟲,情節例牌,而且聽起來也頗為反智。入場前我倒對影片沒有特別大的感覺,反正我已能預知電影會以狗女的遭遇,帶出她對自己生活的反省,也知道她一定能在排除萬難後與主人重聚。

看完電影,我發現原來我入場前的假設只中了50%。猜對的部分是狗女 Chloe 確實能與富貴女主人大團圓,但影片卻並沒有如我預期般帶出任何兒童片會有的訊息和容易消化的簡單道理。《走佬芝娃娃》的mentality 非常八九十年代,片首 Chloe 和一眾貴族狗女在泳池旁曬太陽做 spa 嘆 high tea,完全是 Sex and the City 的狗女版。Chloe 因為保姆照顧不周,令她意外流落墨西哥街頭,更被黑幫活捉,幽禁在鬥狗場中。可幸得到充滿正義感的狼狗相助,才能令她化險為夷,兩狗更想方設法,計劃偷渡回美國。最有趣的,是當兩狗在沙漠險被豹圍困時,意外得芝娃娃王國所救,而 Chloe 更因此而回到芝娃娃古文明的發源地。當芝娃娃王國的長老勸 Chloe 留下時,她卻不想尋根,最想還是回到主人身邊。與主人重聚是潛台詞,但最重要的是 Chloe 能重過她那種闊太式生活。要她留在蠻荒古文明世界,當然 no way。

Chloe 在旅程中被騙掉鑽石鍊,更覺悟其實物質之於她還是虛無,然而影片終歸卻還是在歌頌奢華生活,無論Chloe 有什麼驚人領悟,這個流浪異鄉的過程充其量也只是她的一次 exotic 另類旅程而已,說到底,她還只是把民間疾苦看成是異國奇觀的巴閉闊太。Vanity Fair 加 La Dolce Vita 的狗仔版,呈現的是已經過時的奢華泡沫。說不定 Chloe 住的那間屋,原來是次按風暴下的犧牲品。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奪標》


傳統功夫片大多在武打之餘,加入民族意識,振奮國人心志。李小龍年代的功夫片大多以抗日為背景,重點是勉勵長期積弱的中國人,令大家意識自己不再是東亞病夫。徐小明當年本身也是武打紅星,或許正因如此,令他對這類武術電影有著不可割捨的情懷,索性親自出馬,希望重拾當年武打片的神髓。為了忠於類型,徐小明也同樣把《奪標》背景設定在三十年代,只是他也懂得與時並進的道理,讓影片的 message 來個大變焦,談的不再是國仇家恨,而是非常切合今時今日的奧運熱潮。舊日功夫片的民族大義,換成了今天全民練武,爭取參加奧運的眾志成城。

既然要眾志成城,激蕩人心的大場面絕對少不了。觀眾在座位扣好安全帶,情緒隨即被歡樂滿東華式的街頭賣武大匯演牽動,然後再來個放奧運五環煙花作結,完全是奧運開幕禮的另類濃縮變奏。久違了的張衛健出戰大銀幕,雖然打戲不多,但仍能見其功架。他飾演的張鳳生性搞笑,終日插科打諢,雖然部分 gag 略嫌過時 (從另一角度看,是對過往功夫喜劇的懷舊?) ,但他的演出也算滿意,頗能壓台。一眾街坊也各有特色,充當緩衝武打場面的喜劇枝葉,而當中 Mario Cordero 飾演的賣雞阿嬸更極有喜劇感,成功突圍。街坊小區為抗土豪而團結齊心,setting 和鋪排都甚有周星馳功夫的影子。持平點說,徐小明的動作設計絕對精彩,于榮光和李暉也打得漂亮,各派弟子對打時,影片也加入對螳螂拳和鷹爪功的解說,形式上也是對傳統功夫片的致敬。

影片多次強調武術與體育並行,也特別加插黃翠如和吳天瑜兩個長跑運動員由互鬥到互讓的副線,深化尊重體育精神的題旨。本來,以影片載道並沒什麼問題,然而當片末張衛健的超級流淚大頭 close up 配上字幕描述中國人多年來在奧運的奮鬥歷程及2008京奧鳥巢盛況時,實在硬銷得令人不知所措。沒有濃烈愛國熱情的觀眾,還是把焦點放在精彩武打上好了。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08

《烈日當空》


從報上讀到資深影評人湯禎兆對台灣電影的論述,當中他提到台灣近年青春電影大多離不開純愛和同志題材。既然青春片的受眾主要都是消費力最高兼最肯花費的年輕人,無添加純愛能吸引人似乎也是意料中事,只是香港式的青春從來不能像台灣或內地電影那樣,可以很 personal或只關乎情感瓜葛。港式青春,總是和社會的陰暗和家庭問題掛鉤,《烈日當空》刻劃的,就正是一眾香港青少年面對的典型問題:黑社會、索 K、援交、前途、問題家庭,甚至連非常香港特色的新移民母親也有所觸及,覆蓋層面甚為全面。

執導這部電影的麥曦茵只有23歲,以拍攝第一部長片來說,成績已算不錯。電影開首的節奏輕鬆明快,先行交代七位好友的關係和背景,再穿插各人不同的問題。七人的成長背景各有不同,但全都和家庭關係疏離,而電影的調子也由原先的輕狂逐漸過度,演變至片末的沉鬱無奈。青春的躁動和不安只是外在的包裝,到火車軌旁的水管大聲呼喊也其實只是例牌的處理。片中主角的獨白不斷強調自己不希望為明天打算,對世事不再 care,也似乎有點突兀。導演最想探討的,似乎是生命與死亡的課題。為了強化這個題旨,電影更特別安排在象徵希望的新年倒數中,平行穿插少年打鬥和性愛片段被手機廣傳的少女不堪受辱自殺,加強悲劇氛圍。在打鬥中唯一重傷致死的,正是七個好友中最有理想、以客觀前途來說最有前途的。影片末段更安排中學女生在學校廁所產子後把嬰孩沖進馬桶,然後再描述童黨被尋仇,僅得七、八歲的小孩被斬斷手狂喊媽咪,同樣都悲觀得不得了。

現實是悲觀的,或者正如主角所說,「每一天都有更荒謬的事發生」。《烈日當空》下的青春似乎也註定是一闕悲歌。看著2008年的《烈日當空》,我想起了1998年的《香港製造》,在一眾主角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秋和阿萍的身影。十年過去,青春依舊不安,唯一不同的,是今日的青少年面對的問題可能比十年前更複雜、更痛苦。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爆粗 Band 友》


我從來都不特別看漫畫,也不是什麼型男潮人,對於日系流行事物也沒有強烈觸覺。然而,奇就奇在當我看完《爆粗 Band 友》後,我竟然萌生追看漫畫的念頭。在觀看過程中,我更是笑得極度癲喪,完全不能自已。我向來對精神分裂,一人分飾兩角,兩種矛盾身分集於一身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所以我看《蝙蝠俠》時會特別同情 Two Face。《爆粗 Band 友》的情節,就正好滿足我愛看人格分裂故事的慾望,而在這部電影中,也就正正是角色本身的極端分裂,造就出無限可能的瘋狂喜劇元素。

松山研一飾演本來想當林一峰式清新民謠歌手的純情男根岸純一,怎料卻誤打誤撞當了地獄式搖滾歌手 Kauser,穿上非常 gothic 的黑衣裝,面上化上難以辨認原貌的白面妝,再加個生怕你不知道他地獄 feel 的殺字。單從根岸純一平時那民歌王子冬菇頭 look 與 Kauser 的造型對比,再搭上兩個分裂角色的言行,已令我笑得人仰馬翻。Kauser 被塑造成影響力深遠的潮流 icon,每講一句話,每一個表情動作,都足以令萬千信眾驚呼狂叫。雖然 Kauser 的歌詞大都圍繞「殺你阿爸強姦你阿媽」等激進意識題材,但影片卻似乎無意貶低地獄搖滾或抬舉清新民謠。最後影片安排他和Gene Simmons 對撼,也為電影帶來高潮,順道帶出音樂其實無分類型,只在乎熱情和理想的訊息。

《爆粗 Band 友》之所以如此深得我喜愛,除了因為那些漫畫化但又不討人厭的瘋狂情節外,當然還有松山研一的精彩演出。難得的是他無論演純情男和地獄男,都非常能令角色入信,而且表情舉止實在豐富得讓人不得不讚他 kawaii。片中搖滾信眾對 Kauser 的盲目崇拜,甚至模仿他的衣著打扮,某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新生代的迷失和尋找精神寄託的渴望。最有趣的,是在台上呼風喚雨的 Kauser,其實只是一個 performance,因為真實的他是羞澀小生,更是一個拒絕成長的 kidult,能夠推動他繼續向前的,就是惡魔女經理人、斯文女同學和慈祥母親。由《電車男》到《爆粗 Band 友》,漫畫電影流行文化中的新一代日本男性似乎都走不出弱男的陰影,重新界定了日本新masculinity 的定義。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車票》

某程度上,我覺得張之亮和李安是有點相似的。兩者的作品都充滿人文關懷,而且也愛描述家庭倫理。不同的是,李安擅長描繪人在倫理道德體制之下的壓抑,而張之亮則愛以非常正面,甚至有點教育電視的況味來宣揚愛的價值。這次他把台灣短篇小說改編成《車票》,因應市場和投資條件,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雲南,描述一個孤兒長大後從收養她的修女手中接過生母當年遺下的車票,因而按票索驥,和青梅竹馬好友一同踏上尋母之路,由繁華的北京回歸秀麗壯闊的雲南高原。

從沒見過父母的孤兒,長大成人後突然得到有關父母下落的線索,心路歷程本來確實可以很複雜曲折,但張之亮卻似乎怕觀眾接收不到他那愛的訊息,於是便刻意在片首加入一段小插曲,透過一對夫婦在明知胎兒患有先天心臟衰竭,但仍堅持要把他生下來的安排,讓觀眾,也讓在劇中採訪他們的電視台記者雨桐 (也就是從不知道自己父母下落的孤兒) 先上一課,明白生命的寶貴價值,預設雨桐反思母愛為何物的立場。同樣問題也見於片中的另一條副線,單親爸爸和患自閉症的兒子相依為命,一次在火車站失散,令爸爸更覺自己對兒子的責任。爸爸在火車站等鐵路職員送兒子回來時,車站電視正好播放雨桐採訪夫婦的片段,首尾呼應,加強親情可貴的母題。我不反對溫情,而且也能在片中充分感受張之亮的赤字之心和真誠,但當化成電影語言時,我卻嫌他太刻意太用力,令兩條副線未能充分緊扣雨桐尋母的主線。

片中雨桐與吳奇隆飾演的好友一同回鄉尋母,也回到兒時長大的孤兒院探望修女。雖然葉童的演出令人動容,但我卻始終無法相信80年代的雲南少數民族自治州會出現如此高調的天主教孤兒院,削弱了影片的說服力。觀眾與其說是跟著雨桐尋母,倒不如說是踏上一次另類觀光之旅。影片的攝影、取景,全都甚有旅遊味,甚至有點喧賓奪主,令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山河氣魄和帶點獵奇色彩的少數民族生活,也因而令影片成為非常標準的國情及親情教育之作。

Monday, October 20, 2008

平民紅酒熱




十月的韓國堪稱多災多難,釜山國際電影節開幕當天,女星崔真實因為被指與九月底男星安在煥欠債自殺事件有關,不堪惡毒誹謗而自殺身亡,幾天後變性藝人張彩媛和同志男星金志厚相繼步其後塵,紛紛了斷寶貴生命。當民眾還在為藝人連環自殺事件感到惋惜之際,金融海嘯已在亞洲登陸,而當中韓國更是亞洲重災區之一,令韓國社會氣氛一片蕭殺。和韓國朋友在 MSN 聊天,他們都表示一切壞消息來得太突然,令他們連憂心也來不及。

雖說韓國經濟可能又再陷入困境,而韓圜更由我七月時訪韓的1000韓圜= 港幣7.5元跌至現時的5.8港元,但我總認為韓國人一定能在風暴中支撐過來。說這話不是因為我麻木地愛韓國,而是因為1998年的金融風暴一役中,同樣是重災區的韓國,民眾團結一致,甚至捐出家中的金條首飾助國家解困,那種眾志成城難以令人相信,卻是鐵一般的事實。我的韓國朋友無奈歸無奈,卻難得仍認為既然生活仍得繼續,太過擔心也是徒然。和他在網上談起近況,他倒是滔滔不絕地跟我談起他最近的喝酒體驗,還隨即傳來韓國《朝鮮日報》的相關報道加以引證。

生活再苦,酒還是要喝的。更何況最近在韓國興起的紅酒熱,並非富豪間拿來互相攀比鬥一番的天價佳品大比拼,消費非常平民化,令我那位慣了喝真露的朋友也開始轉投紅酒懷抱,開始研究各式紅酒的特質,學習品酒知識。翻看《朝鮮日報》,才發現原來首爾近來流行紅酒大排檔。在梨泰院和江南一帶的這些號稱紅酒大排檔的小酒吧,有別傳統 wine bar 給人的高貴感覺,走的都是鄰里小酒吧的路線,佐酒小食都是一般韓國燒酒酒吧的串燒和烤五花肉等,將平民美食融入高檔紅酒文化。最吸引的,是同一瓶紅酒,在這些格局像café 的酒吧中,兩萬多韓圜已有交易,比清潭洞一帶酒吧的十萬韓圜相宜得多,因而吸引了很多新生代及大學生光顧,令喝紅酒突然變成潮人指定動作。熱鬧非常的大學生蒲點弘益大學一帶,上月便新開設了三間紅酒大排檔。

紅酒平民化及普及化,已成韓國今年潮流現象,連以紅酒為題材的日本漫畫《神之水滴》,在韓國也登上暢銷書榜重要位置。早前韓國制作公司更特別聯絡神之水滴的原作者,希望能將故事改編成電視劇,而裴勇俊更已落實演出,足證紅酒熱在韓國正是如火如荼。雖然,對於裴勇俊,我還是有莫名的抗拒感,但看在紅酒份上,或者我也應網開一面,期待一下這部紅酒劇集。當然,我更需要做的,是趕快訂好機票,相約韓國朋友到弘大附近的這些紅酒大排檔暢飲,學做紅酒達人。




(刊於2008年11月號 MR雜誌)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甜言蜜雨》


「死亡的事,你有甚麼看法?」說的是《甜言蜜雨》中,金城武飾演的死神每次遇到目標時的對白。單看《甜言蜜雨》這個片名,你會以為這是一部純愛系浪漫電影,還是日文片名《死神之精準度》較切合,畢竟故事跟愛情無關,更說不上甚麼甜蜜溫馨。影片探討的,其實是人對死亡的看法,進而推演至死神自己對死亡的觀點,雖然如此,但當中其實並無甚麼哲理性反思,也不刻意推銷甚麼大道理,反而間中某些小情小趣和黑色幽默,倒是令我看得開懷。

金城武這次回歸日本影壇,穿著筆挺黑色西裝,從未看過晴天,然後遇上人生前途家庭事業樣樣失意的女主角藤木一惠(小西真奈美) ,佈局和設定,以至死神的人性化偶像派造型,都令我想起 Brad Pitt 當年的《情約今生》 (Meet Joe Black) ,不同的是金城武飾演的死神似乎還沒有人間觸覺,面對要判定是否應該死亡的目標,總是遲遲疑疑,往往都要拖到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對象是否應該了結,雖然經常問目標對死亡有甚麼看法,但其實最不了解死亡的,還是他自己。

影片以1980年代、2008及2020年代三段時空為背景,分別鋪陳死神面對三個截然不同的目標時的取態,反映人面對死亡時的迴異態度。影片在挑選三個年代的目標時,更一早已有了設定,無論目標是好人還是黑幫,似乎都不太應該或不值得死的,題旨非常清晰正面,也令劇情發展變得單向。觀眾早已知道對象不會死,大大削弱了懸念,也因而令死神在問對象對死亡有何看法時,帶不出應有的戲劇效果。我反而較喜歡影片對死神性格的著墨,以及那些因應對象身分而作出改動的百變造型,當中尤以第一段中的80年代背景和角色造型,最令我印象深刻。片末死神重遇當年被他放了一馬,其後更當上知名歌手的藤木一惠,藤木對死亡的淡然和樂觀,令死神重新審視死亡議題。從未見過晴天的死神最終看見艷陽,小心眼的我卻嫌安排太過刻意太過急促,為了達到題旨而難以自圓其說,令影片突然溫暖氾濫,但卻令人不明所以。

《叛諜同謀》


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和拜登早前進行電視辯論,當佩林被問及有關共和黨對伊拉克問題的看法時,她遲疑了數秒,最後也只能含糊其辭,對伊拉克問題這個燙手山芋表現得尷尷尬尬,即使她後來連番扮 cute 單眼企圖「補飛」,也實在難以力挽狂瀾。在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之時看《叛諜同謀》,似乎也十分應景,說不定更可從中窺見美國人對伊拉克問題的集體潛意識。

故事打正旗號以伊拉克問題為背景,近年銳意由偶像派過度成演技派的 Leonardo DiCarpio 飾演火爆特工 Ferris,深入中東各國,為的就是找出疑似拉登的伊斯蘭恐怖組織頭目。狂躁傲慢但有小聰明的Ferris 在沙漠打生打死,而他的上司 Hoffman (Russell Crowe) 則氣定神閒,透過衛星遠在美國遙控他的一舉一動。Ferris 在中東的腥風血雨,對比著 Hoffman 在美國的安定閒逸。

Hoffman 和 Ferris 在電話中討論部署時,很多時都是在和兒子一起玩耍,或者送女兒去參加學校活動,再加上斯文眼鏡甚至帶點 IT 人味道的造型,完全是一派慈祥父親的模樣。作為CIA 高層,他可說是美國共和黨政府好戰派的人版---宣揚美國核心家庭價值、堅持打殘伊拉克、總之美國凡事都對。就正如 Hoffman 在恐怖分子策動襲擊後所言,和美國結盟的約旦雖然也會追擊恐怖分子,但只有美國的視野才是 global 的。當 Ferris 質疑 Hoffman 在利用中東線人後再著 Ferris 殺他們滅口時,Hoffman 也是大條道理,拋出類似戰爭中無人是無辜的理論。美國 = global = 世界唯一的公義,在片中得到最淋漓盡致的演繹。

導演是懂得計數的,既然 Hoffman 代表鷹派,那就不如循例安排 Ferris 和 Hoffman 爭執,質疑他的好戰態度以取平衡吧。不能否認的,是在弔詭立場背後,影片在追擊恐怖分子圖謀時也加入了類似《Ocean’s Eleven》 式的奇謀,效果也很有娛樂性。Ridley Scott 也恰如其分地盡展荷里活大片導演的豪爽作風,每幾分鐘給你看場大爆炸,再加中東N 國縱橫遊。最好笑的,是當 Ferris 的中東女友姐姐質疑美國搞風搞雨後,中東女友事後不忘跟 Ferris 說姐姐雖然反美,但卻最想移民 America。那種不認不認還須認的尷尬,真是很像佩林。

Friday, October 03, 2008

《秘岸》


據說《秘岸》的前名是《迷果》,再之前是《少年》。不過,我覺得更可玩味的,是它的英文名字 Lost Indulgence。迷失了的沉溺,正好反映著中國城市人當今的處境,蠻有漫無目的不知去向的況味。

我向來喜歡以城市生活為題材的電影,所以由數年前的《開往春天的地鐵》開始,我已留意著擅長拍攝都市眾生的張一白,看他《開往春天的地鐵》中互相猜疑的北京小夫妻、《好奇害死貓》裡的各懷鬼胎的重慶人心。這次張一白再次拍攝他最熟悉的重慶,延續他一貫的暗黑和壓抑,以及他愛用的章節式敘事手法。的士司機連人帶車離奇墮海失蹤,同車的卡拉OK伴唱女郎(莫文蔚)雖然生還,但從此卻要面對因車禍而來的瘸腿。的士司機妻子因負擔不起伴唱女郎的住院費,主動請她到家裡暫住。伴唱女郎、妻子與少年,還有謎樣的交通意外原因,未知是生是死的父親,少年與女郎的眉來眼去,女郎與妻子的猜忌和張力,交織成綿密無比的複雜關係。

在片中負責承擔秘密的,是妻子和女郎。張一白愛拍女性,即使他過往電影裡的男人都一樣佔據相當敘事空間,但主導的往往是女性。《開往春天的地鐵》中的耿樂是小男人,《好奇害死貓》的胡軍是賤男人,來到《秘岸》,男人索性缺席,曾志偉飾演的的士司機之所以出現,純粹為了鋪排妻子、少年與女郎之間的矛盾。陳奕迅飾演好心人,為司機的妻子張羅生活費,只是曇花一現,角色也無關痛癢。男性在片中頂多只是以少年的形態出現,讓他經歷《陽光燦爛的日子》式的成長煩惱—對家庭的反叛,對伴唱女郎的遐想,對心儀女孩的患得患失。在張一白的世界裡,最挑通眼眉的,還是女性。片中的重慶老舊灰濛,與《好奇害死貓》的繁榮華麗大相徑庭,加強了影片的沉鬱氛圍。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謎團揭盅,的士司機的妻子和少年在客廳吃飯,一切都是平靜的,不帶起伏。太陽照常升起,日子仍得繼續,生活,大抵是看不見前路的風景。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追擊者》


是誰的錯?獨力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即使身患重病面無血色,仍得漏夜把女兒丟下,賣笑賣身;曾經是滿腔熱誠的幹探,淪為遊走黑白邊緣的馬伕;本來已經被緝拿歸案的變態連環殺手,因為司法制度漏洞而逍遙法外。一切一切,是社會的錯,是人為的錯,還是制度的錯?《追擊者》導演羅宏鎮拋出一連串問題,讓這部影片在具備驚慄血腥元素的同時,也滲進了他對韓國社會的觀察。

獨立導演出身的羅宏鎮,本身曾拍過兩部短片,難得首度拍攝長片,已能充分駕馭類型,緊扣觀眾情緒。誰是兇手在這部電影中並不是懸念,電影也毫不介意安排馬伕與幽禁了他旗下妓女的殺手一早相遇,甚至讓疑犯迅速落網,反正電影的重點是馬伕如何在明知疑犯犯案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拘留期間內尋找證據提出起訴,從中再諷刺韓國司法制度的問題,以及檢察和警察機關之間的矛盾。全片最特別的,是經常出現十字架和耶穌的意像,妓女被殺害的地點,更是長年在外地的牧師居所。疑犯永明對妓女行兇時特別在關節處施虐,也似乎與耶穌受難互相呼應。寂靜的居民區裡隨處可見的霓虹十字架,更加強了黑夜的肅殺氛圍,也令影片增添了或多或少的宗教意味。雖未至於批判,但卻足以讓宗教與賣淫、殺人等不同的罪作出連繫。

曾主演《慾望的謊容》,現在已躍升成為一線演員的河政佑,在片中飾演變態殺手,冷靜得來也能帶出角色的自卑感。最矚目的,還是相貌行為與氣質都與實力影帝宋康昊相像的金允碩。近乎歇斯底里的躁狂過後,他更得帶著妓女的女兒尋找證據,盡現麻甩中年的無力感,貫徹韓國人的暴烈性格。

譚家明電視經典


當連三歲小朋友也懂得說「唔駛驚,荷媽係大廳」時,反而令人覺得心驚,驚訝於一部終日吵吵鬧鬧婆媽反智的電視劇,竟然可以如此哄動全城。與其看李司祺做完善姨再做大契然後荷媽上身全程母慈子孝,我寧願回看她三十年前主演,讓她更有個性更可發揮的《七女性》。現正在香港電影資料館上演的《熒幕新潮 ─ 譚家明的電視影片》節目,放映多部這位70年代香港新浪潮主將的作品。

1970年代中,香港電視競爭日趨激烈,各台都起用新人,製作新鮮刺激的節目。無線電視TVB設立菲林組,採用電影方式拍攝電視片,並給予很大的創作自由,因而吸引了不少熱愛電影的青年投身當中,爭相磨練,而譚家明便正是其中最備受注目的一位。1975至77年間,他為TVB 拍攝了多部片長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的電視片,由較重推理劇情的《CID》、懸疑味濃的《13》,以至探討女性自身的《七女性》,全程參與編、導、剪接、配樂,個性風格明顯。最令人感嘆的,是電視劇最開放最進步的年代,竟是30年前。想重溫電視劇的黃金年代,唯有透過這節目懷緬。

生活的氧氣


O2,是我們生存必須的氧氣,加上書名號後,頓成令人賞心的生活悠閒雜誌。早前到廣州觀賞三年展,在美術館的書店裡發現了這本又名《生活潮》的《O2》,單看封面專題歇伏納涼,已令我感受到當中的閒逸雅致。單是納涼這個題目,已可由古人習俗延伸至山居避暑,以及各式特色納涼美食。納涼過後,還可跳到尋訪城市私房景點的城市地理欄目、或者翻看文化版面的資訊和訪問。大量留白的版面設計,涵蓋文化、飲食、設計、旅遊,移植了廣州城市畫報和台北 ppaper的基因,反映內地慢活新態度。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我的甜蜜都市》


早前到韓國進行交流之旅,晚上回到酒店,指尖在電視遙控遊走,不斷地按來按去,然後,我的指頭在SBS 頻道停留,就這樣一直看了一個小時。畫面裡的男女主角並不是香港人最熟悉的韓流天王天后,溫文的男主角拖著女主角的手,叫她合上雙眼,然後牽引著她走過綠意盎然的步道,一邊告訴她沿路的風景和經過的各色路人。當男主角著女主角張開眼睛時,二人已經在登上南山的吊車上,繼續享受著專屬於他們的浪漫時刻。鏡頭下的首爾特別漂亮,足以讓我更愛這個本來我已很喜歡的城市。難怪,原來電視劇的名字就叫《我的甜蜜都市》,浪漫劇情固然重要,但劇集也同時著重城市的風景,洋溢歐陸風的小巷和 café 、播放法國經典愛情電影的藝術影院、充滿禪味的餐廳……雖然未知劇情為何,但已絕對讓我有尋訪劇中景點的衝動。

回到香港,剛巧讓我發現了這部劇集的 DVD,雖然我對典型韓劇的倫理命運絕症愛情大悲劇仍有陰影,但難得這部劇集節奏明快,毫不婆媽。女主角恩秀在出版社上班,31歲但對愛情卻不特別絕望,第一集她便已和年紀比她小八年的大學生發生關係,由性愛開始進而發展成為情侶,只是恩秀很快便發現大學生的純真激情畢竟和她的愛情觀相去甚遠,滿懷理想,希望成為導演的大學生,最終也不堪恩秀像姐姐一樣企圖為他的未來安排,而令他意識到兩人之間的鴻溝。姐弟戀結束,恩秀因工作而認識了平易近人的環保產業 CEO,而恩秀也難得與大學生繼續保持朋友關係,並沒有一般老土劇的三角關係。

《我的甜蜜都市》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劇中恩秀更經常與兩個 best friend 談事業說愛情,甚有《Sex and the City》 的味道,三個以現今角度足以被稱為中女的都會女郎,難得沒有自怨自艾,恩秀兩位好友其中一個與自私醫生結婚不久後終於覺悟,主動提出離婚;另一位事業型好友希望實現成為舞台演員的夢想,毅然辭掉工作,並決意離開和有婦之夫之間的不倫關係;恩秀的媽媽更因不堪丈夫的冷淡離家出走。一部劇集,滿載了韓國女性有血有肉的愛情觀,現實感十足。無獨有偶,姐弟戀近年似乎更成了韓劇其中一個熱門題目,年前由千正明和高賢貞主演的《狐狸小姐幾多點》,也同樣以姐弟戀為題,而且收視高企。《我的甜蜜都市》播出後,崔江熙也成了當今韓國 OL 的偶像,而最近在韓國演藝界鬧得熱哄哄的,當然還少不了性感歌后嚴政花與比她小八歲的男模全俊雄的姐弟戀。戀愛本來就無分疆界,姐弟戀,又有什麼大不了?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凸務卡啦蘇》


要為 Adam Sandler 主演的電影寫影評從來不易,難到一個地步,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抱甚麼態度去看,以及應該罵它什麼。作為影評人,對於他電影中經常出現甚至氾濫的 sex jokes ,本來應該嗤之以鼻,但問題是你入得場觀看,心情根本就應該作出調校,準備在兩個小時裡盡情接受瘋狂的有味笑話轟炸。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單憑現場的笑聲判斷,入場觀眾至少有七成是喜歡Adam Sandler式笑話的。喜歡這類電影的會超級喜歡,不喜歡的就根本一聽他的名字就已雞飛狗走。如果你罵他的電影俗不可耐,他大可很「串」地跟你說,你不了解我的電影風格嗎?為何還要邊笑邊批評?當然,我不是 Adam Sandler的粉絲,但矛盾之處在於我看《凸務卡啦蘇》時,也確會因他的癲喪而大笑。

Adam Sandler 在片中飾演以色列特務 Zohan,一開場已擺明要讓你笑到人仰馬翻,無端在沙灘全裸、用屁股夾魚、和死對頭交戰時把手榴彈以乒乓球拍來對打,笑位極度密集,秉承他幾乎每兩分鐘便出現笑位的風格。Zohan為了完成當髮型師的夢想已遠渡 America,隱藏在貨機過關後再成功避過海關入境,在街頭看見西裝友恃勢凌人,然後像 Hancock街頭超人一樣對他教訓一番,情節非常瘋狂,瘋狂得完全不符合任何情理。偏偏,我們就因這些毫無可能的情節而不自覺地喪笑,皆因我們沒想過他可以癲得那麼極端,想不到的是那種一百級誇張,竟然可以令人發笑。

當然,一如Adam Sandler 以往的電影,在狂笑背後,他也總會煞有介事地帶出點點 morale。《命運自選台》最後勸大家不要愛得太遲,《迫上斷背山》叫我們不要歧視同志,而這次他則更政治化,自己飾演的以色列特務愛上巴勒斯坦髮廊老闆娘,再強調大家已經身在 America ,不應把家鄉的仇恨帶來。這些 message 當然片面露骨,但總好過由頭到尾只是一味鹹鹹鹹。觀眾也不會因為看完這部戲後學會什麼道理 (如果會的話才更可怕) ,但求像片中那些幫襯他剪髮的大嬸一樣,得到官能娛樂就算了。人家行出來就是擺明 sell cheap jokes的,你還要批評什麼?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廣州三年展







今年秋季亞洲藝壇盛事多多,台北、韓國光州、上海等各大城市均在籌辦美術雙年展,而和我們距離最近的廣州,最近也正在舉行三年展,透過來自40多個國家的藝術作品,探討何謂「向後殖民說再見」。「向後殖民說再見」這個主題,聽起來學術味十足,但其實也算平易近人。今屆展覽的旗艦展場為位於二沙島的廣東美術館,佔地三層的展場擺放大量裝置和錄像展品,雖然部分展品無論怎樣看也似乎未能即時令人和後殖民扯上關係,但卻玩味十足。印象最深刻的是奧地利 Feld 72 的作品《都市主義--熱賣裝置》。這個二人創作組合把大量百貨公司常見的人形公仔搬來展場,透過一針見血的語句,諷刺都市人過度消費的習慣,也借機批判跨國企業或品牌壟斷市場,以全球化為名,從資本上進行後殖民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今屆三年展特別在時代美術館展出部分展品。這個美術館最特別的,是它位於白雲區高尚住宅區某公寓大樓的14和19樓,讓美術館與民居共融。美術館更特別找來荷蘭知名建築師 Rem Koolhaas 打造,刻意在住宅樓層開設美術館,讓美術融入日常居家之中,別具巧思。

Cafe 裡的 《Eternal Flame》


一切都是那麼恰如其分:充滿禪味的桌墊、甚有設計玩味的白色餐具座、把水映襯得似乎特別明凈的渾圓玻璃杯、原木餐桌搭配白色座椅,還有令我熱切期待的 panna cotta 和抹茶 latte......侍應穿上 bistro 常見的黑圍裙制服,熱心地為我闡述各式 tea set 的特色。星期天的炎熱午後,我就在這間難得清靜的 niji 享受咖啡時光。Cafe 播著一首又一首的90年代歐西流行曲,不太懂行情的我也一於少理,繼續看我那本《設計東京》。突然,揚聲器傳來了 《Eternal Flame》 的旋律。我登時呆了一呆。還記得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中學年代聽RTHK 的《海琪的天空》。詳細的歌詞從來都沒記清楚,反而是被那溫暖的歌聲和舒徐的音樂吸引。或者是我固執,但我總覺得《Eternal Flame》 這首歌是屬於寒冷的冬天,而不是34度的盛夏。圍著火爐,和情人依偎著互相取暖,似乎才是這首歌的意境。當 《Eternal Flame》 來到 Wallpaper 格局 X 日本新派 cafe,再加上前來喝咖啡的一家大小,氣氛實在超現實得有點荒誕。明亮簡潔的 cafe,是不是應該來一首 《The Girl from Ipanama》,才更貼合心情?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4條大路通陰間》


對於泰國鬼片,我向來有份無可救藥的沉迷,全因泰國的民族性向來愛好鬼神之說,在一個連高檔時尚雜誌都有兩三版鬼故事滿足大家的國度,鬼早已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鬼片自能拍得夠驚夠刺激。《4條大路通陰間》集合四部靈異短片,片名更全部食字搞 gag 。《回陰短訊》中的獨居失業少女車禍後在家療傷,收到不明來歷的神秘短訊後,與發訊者展開曖昧對話。全片大部分時間就只得少女在房間內與神秘人互發短訊,單是短訊的文字往來已能營造恐懼感。科技帶來無限可能,MSN SMS 的另一端是男是女身分如何掩飾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我們又怎能保證無端 add 你 MSN 甚至在 facebook 跟你做個 friend 的是人是鬼?看不見的恐怖再加萬千可能,比肉眼看得見的長髮幽靈可能更驚心。

第二個故事《恰鬼死人》,一群中學生欺負文弱同學,不慎害死同學,慘死冤靈回歸進行大報復,故事的拍攝和剪接手法很有 MTV 味道,而片中更出現類似死神的怪獸,感覺非常《死亡筆記》,是四部短片中靈異味較輕的一部。

四部短片中我最喜愛的,還是《鬼影》導演之一Banjong Pisanthanakun的《在水中央》。當年《鬼影》冤魂騎膊馬一幕仍歷歷在目,一想起已足以令我毛骨悚然。今次他這部短片難得在驚嚇之餘也不忘自嘲,透過四個小伙子在野外露營的閒談,諷刺鬼片的典型結局。難得的是四個小伙子各有特色,為故事增添不少喜劇感。

全片相對較弱的是《凶中小姐》,空姐要獨自運送王妃的遺體,全程包機只得她在空無一人的機艙面對屍體,情節和驚嚇場面都屬意料之內。《4條大路通陰間》最精彩的,就是當你在看完一個故事,驚魂未定之時,下一個故事另一種嚇法已經即時開始,就像玩完鬼屋再坐過山車,非常刺激。看來梁思浩也應該看看這部電影偷偷師,學學怎樣營造氣氛嚇觀眾,單靠在節目中大叫某處有鬼好邪然後手舞足蹈,極其量只會成為得啖笑的《死亡習作》,而不是令人寒心的恐怖片。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08

書店尋寶


香港人去台北,例必會到誠品書店朝聖,然後捧回一大堆自己認為會看但其實註定封塵的小說散文,貫徹我們買完再算的典型香港精神。當然,我不是自鳴清高,因為我也是典型港人,書架上一樣會有兩年前買但到現在仍然原封不動的書。唯一不同的,是我近年的入貨地點已由台北轉移到首爾。每次去韓國,我也總樂得在書店逛上大半天,東翻翻西揭揭,順便以提升自己韓語水平為理由,大安旨意有理沒理大買四方,反正買書不像買其他東西,買得再多也可安慰自己這是精神食糧,並沒浪費。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質疑,韓國書店有什麼好逛?反正賣的書全都看不懂。當然,如果你懂韓語,你自會明白在賣場浩大的書店裡迷失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不過,就算你不懂韓語,我也會建議你到書店走走,因為韓國的書店其實更像是一間百貨公司,內裡除了賣書,還有精品店、唱片店,逛得累了還可在 café 小歇,甚至在 food court吃完午飯再戰。每次我和朋友去韓國的書店,他們也會自得其樂,在任揭任看的雜誌部翻上大半天。韓國的雜誌生態和香港分別頗大,香港式的狗仔八卦周刊,在韓國並不流行,主要周刊都是以新聞財經為主。最有看頭的,反而是那些生活潮流類型的月刊。無論是男裝女裝家居電影建築設計,所有雜誌全都薄則三四百頁,厚則七八百頁,最厲害的,還是這些雜誌會隨書附送大量贈品,所指的贈品 ,便有家居雜誌送出價值數百元的攪拌機、某女性雜誌甚至送出一對金色高跟鞋、不合適的話,也可以買本家居設計雜誌,取其附送的 designer lamp,禮物的豐富程度,絕對讓我吃驚。正因這些禮物如斯浩大,書店更必須在雜誌部特別開闢禮物展示 counter,讓讀者在買書後換領。

韓國人愛讀雜誌,但他們更愛讀的,其實是新詩。大部分書店均會開設專賣新詩書籍的專櫃,韓國雜誌早前更有分析指出,韓劇之所以如此悲悽,某程度上是因為韓國人愛讀詩,習慣了詩中的文藝腔對白和意境。事實是否如此,當然值得商榷。不過,韓國人喜歡閱讀已是不爭事實,各大報章每逢星期六更會撥出四版篇幅,刊載書評和作家訪問。Audio book 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讓經常花時間通勤的上班族能善用時間充實自己。如果你去韓國的話,我會建議你去位處江南或光化門的教保文庫,體驗一下當地人的閱讀文化。

(刊於2008年9月號 MR 雜誌)

Tuesday, September 02, 2008

《快樂小小姐》


當電影公司宣傳人員打電話來叫我看《快樂小小姐》(Happy Go Lucky)優先場時,她不忘自嘲電影最適合她這類中女看。年紀其實不算大的這位宣傳人員,更告訴我今時今日一過25歲仍無感情著落的便已是「中女」,著實令我驚訝。根據這個標準,《快樂小小姐》的女主角就註定是香港人眼中的「中女」,而這部電影,也正好為我們的「中女」 念來個大平反。

由《秘密與謊言》走紅的英國大師級導演邁克里Mike Leigh執導的這部喜劇,故事中的主角阿寶是一名樂天知命的小學教師,對於一切人生問題均一笑置之,難得糊塗,如果以九型人格理論分析,她就是徹徹底底的7號型,人生但求快快樂樂,無謂多想。當阿寶決意學車時,冷不防遇上神經質兼個性偏激的教車師傅史葛,對阿寶漸生好感的史葛,卻因阿寶與透過工作認識的社工添發生戀情而妒火中燒,阿寶當然一於少理。看完電影,我只是在想,中女,究竟是以年齡還是心態來區分?像阿寶這種性格爽朗甚至帶點楊千嬅傻大姐式個性,沒有愛情也能活得自在,完全忠於自己的中女,一樣可以開開心心,相比那些20出頭便已機關算盡,希望嫁給有錢人從此一生無憂,比「中女」更「中女」的女孩,阿寶實在可愛得多了。

Tuesday, August 26, 2008

非典型都市


不是說港式的典型食買玩攻略不好,而是我總認為難得外遊,當然希望遠離熟口熟面的香港人,除非你希望在某必食餐廳等位時,見到全拿著和你一式一樣 guide book的港人,藉此爭取集體認同吧。同一個城市,落在不同的 guide book中,印象原來可以差天共地。

即將到吉隆坡訪友的我,近日便發現英國設計雜誌 Wallpaper出版的 City Guide中,終於出了包括吉隆坡、首爾等新系列城市的 guide book。小小一本手冊,一樣有告訴你在哪裡食買玩,所不同的是它介紹的都是型格而 hip的 best-kept secret,帶你看的是極具設計感的建築,而非商場朝聖。KL之旅在即,我依然會到港式 guide book推介的夜市狂吃,但我也同時希望看到一個非典型的吉隆坡。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對於內地,我們有太多想像太多誤解,同一個世界是否就真的只有同一個夢想?我平時必讀的內地生活文化雜誌《城市畫報》,數年前開設名為《我們生於70年代》的欄目,其後再演變成《超級80年代》,每期找來一位生於70或80年代,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問他們想要甚麼、是否相信愛情、想用甚麼方式死去、對於金錢的看法。受訪者中有便利店店員、化妝師、地鐵司機、廚師、設計師,以至男星陸毅及近年揚威海外的導演賈樟柯。《70/80中國新人類》把雜誌專欄結集,透過簡單的訪談,足以讓我們更近距離察看內地新生代的世界。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當非禮受害人誤把無辜無業青年當成痴漢,被同在案發車廂中的女乘客指她好人當賊辦時,受害者聽不入耳,辯護律師說這是受害人見到那名知道真相的女乘客,也會選擇性地過濾她說的話,認為女乘客一定是來幫自己的,不願意相信她為無辜男的辯白。以《儘管如此我沒做過》的情節作引子,我想說的,是我估計很多哈日族都會像那個少女一樣,看完這齣電影後,都未必願意相信真相,更不希望破壞日本在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接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大量寫實的法庭戲,一宗得不到公平審判的冤案,拍起來難得節奏明快,毫無拖沓感覺。周防正行的這部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暴露日本司法制度中的 99.9% 定罪原則。年青無業漢在見工途中迫上電車,被少女誤當色狼,最好笑的是當他被押回警局時,警方敦促他快快認罪了事,交完罰款後就可以立即走人,程序簡單。最荒誕的,是原來在日本法律中,同樣的非禮,隔著內褲和伸進內褲撫摸,罪名程度相差甚遠。像主角般力證自己清白的,反而是自尋死路,註定失敗。

影片巨細無遺地表現日本司法制度「有殺錯無放過」的定理,也就是說,被告往往已先被假定為有罪,法庭和檢察院連成一線,審訊的目的不為尋求真相,而是「煮死」被告。更恐怖的,是法官即使知道被告無罪,也得屈服於那條無聊的 99.9% 成功入罪的金科玉律。片中那位稍有正義感的法官,就因之前曾判被告無罪而被降職。企圖為被告辯白,象徵的其實是對固有建制的挑釁。日本人的民族性強調服從,萬大事也不能違抗集體。判人無罪,似乎就像默認警察拉錯人,檢察官能力有限。既然法官本來就和檢察機構同一陣線,他的目的當然就是捍衛檢察官,何況日本從來沒有陪審員制度 (據聞即將引入) ,法官就像荷媽或者大契上身,他說的東西就是真理。這種黑箱作業的極權制度,實在令我看得不寒而慄。

散場時和友人繼續討論,我才猛然驚覺,檢察官就是正義,檢察官才是英雄的 propaganda 原來早就存在,誰叫木村在《Hero》 中飾演的是檢察官,而不是 challenge 冤案的辯護律師?就算久利生公平有多型多醒,他仍然只是建制的一部分。這,就是日本。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內衣少女》---港女心經


究竟「港女」是怎樣煉成的?或者從《內衣少女》中 Stephy飾演的 Miu身上我們可以參透端倪。身為內衣公司市場調查員,Miu透過與不同顧客以至專偷女性內衣褲的男孩的接觸,了解內衣如何體現和象徵女人內心秘密的同時,也讓自己上了一堂寶貴的戀愛先修班,學會如何當一個典型「港女」。

由內衣延伸到愛情,再加一眾年青偶像大鬥性感,陳慶嘉這一仗註定是有噱頭的。男觀眾會為 Stephy Janice Man以至知名度不高但性感撩人的另外三位女角眼定定,女觀眾大抵也希望從片中呈現的各式愛情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說陳慶嘉之前的愛情小品是浪漫甜點,那麼內衣少女就像是一頓酒店buffet,五個青春女角再加代表上一代的老姑婆盧覓雪,各有各的問題,各有各的愛情冒險。婚外情忘年戀歡場午夜情貪慕虛榮渴望釣金龜的空姐,個個都刻劃得頗有血肉,頗能反映當今新生代的愛情觀,總有一款能讓女觀眾找到自己。最脫離現實的 (或者現實真的如此而只是我們不懂?) ,反而是在片中穿插在一眾女角之間的 Miu。投身職場但仍毫無戀愛經驗的她,得老姑婆姑姐的點化而誓要找個男人談戀愛,令她發現原來自己最愛的人就是一直在身邊,其貌不揚但一直為她擔任戀愛顧問的同事鄭中基。

當然,Stephy配鄭中基,總比再搭方力申有新鮮感,但問題是當 Miu與才子名人、公司太子爺等不同背景男人交往失敗後,卻突然發現鄭中基是自己最愛,鋪排略急而且欠缺說服力。最有趣的,還是她在接納鄭中基後的真情告白,表示自己愛作主,但又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事業女性,但又不想為工作辛苦;想被愛,但又怕付出,流露的不就是時下香港女性的矛盾心境?港女唔易做,Miu兜兜轉轉後與客觀條件不算優秀的鄭中基一起,是妥協,還是真愛?片中的所有港男更是個個中環 look MK底,全不像話。現實不饒人,要在香港找個像今屆香港先生朱允崇的 boy樣 man身材完美男,註定難過登天,更何況,他其實是 ABC,不是地道港男啊!

Tuesday, August 05, 2008

我太難被感動


我太難被感動,是新進日本通作家健吾的短篇小說結集《健吾收音機》中引述的歌詞,也是我向來看愛情小說時的心態寫照。只是沒有想到的,是當我知道《健吾收音機》是作者花了幾年時間收集別人的愛情片段,遊走於異性戀、同性戀甚至雙性戀的大千世界而寫成的結集時,我不免好奇買回家細讀。一讀之下可不得了,二百多頁的故事,一晚便給我看完。健吾的文字沒有多餘的修飾,對愛情的看法也一針見血,寫實感滿載,沒有刻意給你任何安慰,只有活脫脫的把你也經歷過的事情細意鋪排。我太難被感動,但我卻被《健吾收音機》觸動了,或者是因為從中我看到了過去,或者現在潛意識中的自己。

Monday, August 04, 2008

朱允崇


星期六和朋友吃私房素宴,席間談起原來身邊很多其他朋友都已紛紛約好到某人的家裡一起叫外賣再看香港先生。雖然我多年來都沒收看香港先生選舉,但眼見身邊友人都紛紛談論候選猛男,竟不其然心生好奇,燃起收看的意欲。晚飯完畢時維九時許,正當猶疑是否應去友人家觀看節目時,剛巧經過一間有電視的茶餐廳,正好播著泳褲濕身環節,於是我和兩位友人趕忙進去打算湊湊熱鬧,坐下來才發現餐廳內全都是清一色男性,大家不但沒有叫老闆轉台,甚至很興奮地議論紛紛,評論哪位參賽者身材較好。最奇怪的,是那些男士無論怎樣看也不像同志,難得他們仍對男士選美甚有興趣。

當選冠軍的朱允崇,難得有著近幾年港男選舉中嚴重缺乏的上佳質素。用很 80 s的話來說,他正好有著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再加那些ABC式廣東話及無敵全天候陽光笑容,boy的樣子搭配 man的身材,那有不殺盡天下之理?我只是很無聊地在想,如果他不是 ABC,他還會那麼吸引嗎?ABC似乎是一道魔咒,由當年的吳彥祖到前兩年的黃長興兄弟,以至現在的朱允崇,都比土炮港男更有市場價值。或者本地男人都有著一種難以掩飾的市井味,中環 look MK底吧。無奈的是自由行其實也講不純正的廣東話,但卻不會被認為 cute。外國月亮特別圓,又一鐵證。

Friday, August 01, 2008

《盜墓迷城3》(明周)


當連奧運開幕表演也要出動演員扮兵馬俑軍士大舉列陣時,我們就明白原來一提到中國古代,兵馬俑就是鎮店之寶,不能不亮相,因此,去完埃及玩木乃伊後的《盜墓迷城3》 也要趁著奧運中國熱,來中華大地搞個天翻地覆,也再一次讓我們見識荷里活眼中的迷樣東方世界。

說真的,面對像《盜墓迷城》這裡充滿著西方優越殖民意識的電影,我真的沒有甚麼觀賞意慾。我不是狂熱愛國民族主義分子,但當我看到荷里活到了2008年仍要繼續強化西方 = 文明,中國 = 兇殘的過度簡單二元對立時,實在感到不是味兒。西方人到中國奪寶,到頭來還成了正義之師,與二千年前的暴君打生打死。Brendan Fraser 飾演的探險家繼續風流倜儻,更把秦俑當成木乃伊。李連杰飾演野心勃勃的漢王,黃秋生演希望奪權的軍士,再來個楊紫瓊演女術師,向漢王施咒令他長睡不起,可以 exotic 的東西已經全數呈獻。我企圖說服自己,先別理會那些例牌得不得了兼一點也不好笑的東西文化差異笑話,就當是買票入場看看李連杰和楊紫瓊兩大武打巨星 show show 真功夫吧,結果當然是失望而回,因為影片根本沒有義務幫你宣揚 Chinese kung fu,更何況,萬一他們打得太漂亮,不就把西方人角色的優越性比下去了?

埋沒李連杰的功夫也算了,但影片最可笑的,是原來李連杰可以化身成為怪獸。於是,我看到的,已經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打,而是人和電腦效果搏鬥,一切都是那麼柴娃娃,一切都是那麼堆砌出來的誇張和不必,以及不堪。梁洛施的首部西片演出或許驚艷,黃秋生也恰如其分地奸到出汁,中國也許真的有其不堪,但那種西方人就是救世者的姿態,實在令人受不了。如果秦始皇泉下得知有關《盜墓迷城3》的一切,一定會激到翻生。

Tuesday, July 29, 2008

謝安琪《Binary》


星期六和韓國朋友逛 HMV,甚為喜愛華語歌曲的他,一邊拿著張敬軒和曹格CD,一邊叫我心水推介香港音樂。我二話不說,隨即拿起放在當眼位置的謝安琪新專輯《Binary》。向朋友推介,不是因為CD 新出就手,而是因為我打從《臭男人》年代便已是謝安琪的歌迷。新碟《Binary》繼續由與謝安琪合作無間的周博賢打造,歌曲風格比以往更豐富和完備,抒情溫婉的《喜帖街》、帶點 rap 味的《入型入格》、甚有台式情歌味道的《十字架》,以及rock 加電子的《私隱線》,全都難不到她。

星期六晚凌晨回家,《Binary》不斷重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獨到的歌詞。《喜帖街》透過利東街重建而道出被廢棄的愛情承諾、《私隱線》紀錄的是地鐵沿線的聲音風景。或者,我下次應該將歌詞翻譯一下,讓韓國朋友從謝安琪的歌曲中,認識不一樣的香港。

《盜墓迷城3》


或者是我的偏見吧,對於《盜墓迷城》系列,我總是作出條件反射式的保留。這次《盜墓迷城3》(Mummy 3)索性乘著奧運中國熱,將時代背景設定為 1946 年(以避免任何政治敏感聯想?),再找來李連杰演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式暴君,搭配大量兵馬俑千軍萬馬大決戰,一切大片要有的元素全都網羅在內,再連同西方人的中式想像無限上綱,盡現東方主義思維。今集班頓費沙(Brendan Fraser) 繼續飾演探險家阿歷奧哥魯,與妻子伊芙蓮經歷二次大戰為英國當間諜的日子後,一直過著退隱生活,只是夫婦倆還是不甘寂寞,決定接受特殊任務,將珍貴藝術品帶回上海。

還未夠 exotic 嗎?別擔心,嫌秦俑大戰例牌的話,楊紫瓊這次將飾演古代女術士,與被她施咒並封印在喜馬拉雅山之地下陵墓的漢皇(李連杰飾) 從千年沉睡中甦醒,延續征戰野心。然後,為保守皇陵位置秘密、不惜殺死任何人的女刺客蓮(梁洛施飾)殺出;一直企圖喚醒皇帝、極具野心的楊軍官(黃秋生飾)施展他的陰謀,所有華裔巨星傾巢而出,為的就是要演活西方人眼中的華人典型形象。我有理由相信,西方觀眾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會因片中全部華人角色都幾乎是反派而得到快感,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華人似乎天生就應該是反派,這樣才能保存西方人自身的優越感。

當然,撇除這些前設,如果我們但求刺激,不希望啟動任何一顆腦細胞的話,這部影片相信也有其作為特技大片的可觀之處。宣傳資料說李連杰飾演的漢皇可幻化為三頭蛇和半獅半犬的凶獸。漢皇首先化身為30呎高、結合中西神話色彩的三頭蛇,特技部門在設計三頭蛇時,要令牠既是一條邪惡陰險的怪蛇,「又能保留李連杰的神髓」,並說片中的半獅半犬獸是中國傳統的守護聖獸,但在戲中就強化了牠殘暴的一面。中國 = 殘暴,這個等號,似乎畫得太想當然。

Wednesday, July 23, 2008

《賊兄弟連環劫》


峰迴路轉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種拍法。同一件事已不同主角的觀點與角度出發,也是近年電影敘事慣技,好看與否, 就全得仰賴導演功力。一不小心,很容易便變得像早前《Vantage Point 》那種同一事件以N 個人角度出發重現一次後收檔算數,為峰迴路轉而峰迴路轉的得啖笑之作。美國殿堂級導演薛尼盧密(Sidney Lumet )久休復出的這部《賊兄弟連環劫》,以一宗劫案開始,然後再將故事由不同角色的視點再次演繹,為的並非單純讓你知道所謂真相那麼表面和簡單,而是從中探討角色的處境和問題,讓你不能自拔,感受角色越墮越深的道德兩難。

演什麼像什麼的 Philip Seymour Hoffman再搭不再年輕但仍屬型男的 Ethan Hawke,飾演感情淡泊各有問題的兩兄弟,其後更聯手計劃打劫父母開設的珠寶店,劇情本身已甚為奇詭。不過,薛尼盧密要呈現的,並非劫案本身。劫案只是引子,劫案為何失敗也不是劇情的高潮所在。醜陋的人性,才是這位大導最有興趣探討的課題。兩兄弟因為劫案失敗互相推卸責任,他們吵得愈兇,我們便愈能發現所謂中產家庭背後的種種疏離和虛偽,以及由是產生的危機。他們罵得愈狠,我們便愈是墮入那個藏污納垢的黑暗巨網,內情一幕幕展開,鏡頭是平靜的,但我卻看得驚心動魄。兩兄弟串謀打劫父母珠寶店,謀財不害命,而且父母還能得保險賠償,按理說無人受害,計劃應該天衣無縫。只是當計劃真的出了亂子時,兩兄弟也就隨即步上崩潰邊緣。導演手法最高明之處,在於你以為已經揭破了真相時,其實你仍只是在事情的表面。

Ethan Hawke 飾演的弟弟失婚失業生活潦倒,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演的哥哥看來被他優勝得多,然而筆挺西裝高級 manager 的風光背後,卻是欠債纍纍,老婆背夫偷漢仍得啞忍的懦弱男人。夠驚心了嗎?還未夠!人生交叉點並沒有在兩兄弟你死我亡中了結。當父親發現真相大義滅親時,畫面泛起一片灰矇的白,一切都是平靜的完結。無聲無息的留白,比 dramatic 的處理手法更讓人心寒。賊兄弟之所以落入萬劫不復之境,固然是因為他們的貪婪,但更無奈的,是命運之神殘酷兼無奈的播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但本片最令人驚心的,是原來一子錯之後會被叮出局,永不翻身。

Wednesday, July 16, 2008

《天水圍的日與夜》---做人有幾難?


我很驚訝,因為當我知道原來《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王晶投資拍攝時,我實在感到有點難以置信,而他對開拍這部一點也不商業,也根本不可能商業的電影的誠意,也著實令我對他刮目相看。許鞍華執導的這部紀實味道甚濃的電影,以天水圍一個單親媽媽和一個與她既是鄰居,繼而成為同事的獨居老婦的友誼出發,旁及她們的家庭關係,再從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中帶出她們對種種人和事的感受。

《天水圍的日與夜》一開始,鏡頭對準清晨時分的濕地公園,結尾時從公屋單位的窗口眺望天水圍的萬家燈火。許鞍華鏡頭下的天水圍,平靜祥和,沒有《圍。城》的暴烈和躁動。影片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情節,由頭到尾都是拍拍家庭生活。鮑起靜飾演的中年婦女貴姐,因丈夫離世而和讀中五的兒子家安相依為命,難得的是做兒子的也甚為孝順,沒有我們想當然的學壞。貴姐在超市工作,敬業樂業,經濟條件雖然不算充裕,但總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她在年輕時供養兩個弟弟讀大學,讓他們出人頭地,自己卻不辭勞苦,充份體現上一代人的無私精神,影片結尾,貴姐和兒子及獨居婆婆一起在家慶祝中秋,然後再以七八十年代市民慶祝中秋的照片穿插,大抵就是對以往美好年代的懷緬。

許鞍華畢竟觸覺細膩,雖然劇本並無任何起伏,但她對小節的處理非常敏銳,例如當中貴姐堅持到 OK 買報紙來換紙巾、婆婆盤算買電視要不要送貨、以至貴姐在超市購物時的精打細算,全都很有生活實感。在天水圍生活的貴姐和婆婆,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問題,但難得的是影片沒有刻意煽情,那種平實的淡然,反而令我更加感動。我最記得的,是當貴姐那位住在有錢弟弟家中的母親,在醫院裡休養兼嚷著要吃燕窩粥,慨嘆做人很難時,貴姐立即以爽朗的語調說:「做人有幾難呢?」那種積極,可信得來更是讓我動容。無論如何,日子都是一樣的過,我向來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同一個天水圍,可以是《圍。城》式的絕望,也可以有許鞍華式的溫情。唯一感嘆的,是這部極有誠意的電影只能在一間戲院作特定場次播放,實在令我感到無奈。

示威背後的聲音




今年我和韓國似乎特別有淵源,剛過去的七月初,應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及韓國駐港總領事館之邀,我和六位來自內地不同省市,分屬文化教育及外交部門的官員代表一同前往韓國,展開為期七天的交流訪問之旅。雖然我已去過韓國 N 次,但當我收到行程表時,我仍然十分期待,全因這次旅程並非例牌的觀光之旅,而是到外交部、文化觀光部、韓國海外文化宣傳院等政府機構進行探訪,聽取韓中建交的發展歷程和雙方關係的進展,再到 KBS 電視台和報社參觀。幾位內地前輩全部都是首次訪問韓國,對沿路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而大會也特別安排了兩位能操流利普通話的韓國翻譯陪足全程,照顧周到。本來我們的原定行程包括乘內陸機到東南部工業城市蔚山,參觀當地的現代汽車集團,然而臨行前看新聞,才發現當地正在鬧罷工。

七月份的韓國,或者應該說由兩三個月前的韓國,幾乎每晚都有燭光集會,抗議李明博總統恢復輸入美國牛肉的政策。現代汽車集團罷工事件,更可說是直衝李明博而來,因為他在從政前是現代集團的重要功臣,他的 CEO 治國論,也正是由他在現代集團的日子開始孕育出來。沒有人想到,這位在今年二月高票當選的總統,會在上任數個月內民望急跌,甚至引發持續數月的抗爭和示威。我本來也打算湊熱鬧,參加在7月5日晚舉行的大型遊行,但卻因訪問團的行程關係而未能參與。退而求其次之下,我走訪身邊多位韓國好友,以至到古城慶州旅遊時的慈祥中年導遊,一談起李明博,大家的反應都相當一致,認為他把人民的健康和性命置諸不理。正因如此,韓國民眾才會連續兩三個月,每晚在首爾市政府廣場前集結,要求李明博下台。一場示威能進行兩三個月,實在不能不令人佩服韓國人的毅力和堅持。回溯韓國的當代史,示威一直都是韓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由1980年代的學生爭取民主運動,到近年偶爾發生的零星反美示威,都在宣示韓國人的團結力量。

參加不成示威,我倒很有興趣看看韓國報紙如何報道這次牛肉風波。現時韓國的三大報《東亞日報》、《朝鮮日報》和《中央日報》,言論向來都較保守及親政府,在我認識的一眾韓國友人中,幾乎沒有一個看這三大報章。取而代之的,是民間網絡傳媒 Oh My News。韓國的互聯網發展非常先進,互聯網使用普及率非常高,就算連中年師奶也懂得用網上銀行理財。網絡發達以及傳統媒體的不可信,正好為 Oh My News 這類網上報紙提供了理想的發展空間。無論你有什麼想說,或者有什麼新聞可供,都可參與這個以全民當記者為口號的網絡。民間傳媒的抗爭力量,實在不容忽視。牛肉風波沒完沒了,甚至有民眾發起抵制在三大報章投放廣告的產品,一場示威竟可觸發傳媒危機,倒是令人意外。


(本文將刊於 8月號 MR 雜誌)

Tuesday, July 15, 2008

《蝙蝠俠:黑夜之神》


為甚麼這個世界會混亂?混亂是怎樣形成的?像蝙蝠俠中小丑所說,天下之亂,其實源自人的恐懼。是的,套用他的對白,他最喜歡在殺人時仔細觀看受害者的面容,因為人到死時才會流露最真實的一面。小丑四處作惡,為的不是金錢和利益,反過來說,他覺得自己某程度上是救世者,揭破虛偽的人性。

我向來甚為欣賞的導演 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這部《蝙蝠俠:黑夜之神》,承接上回同樣由他執導的《Batman Begins》,繼上次探究蝙蝠俠的內心衝突和有關自身身份的矛盾後,今次他把焦點放在 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身上,讓 Heath Ledger充分發揮,而正如先前所說,他在今集中放進許多有關人性的思考和討論。Heath Ledger 這位才情橫溢但卻不幸身亡的演員,在片中表現淋漓盡致,更讓人感嘆他英年早逝。小丑是不折不扣的反派,但在他的演繹下,你會發現他之所以變壞,全因他有一個不愉快的家庭,是環境令他扭曲,踏上不歸路,繼而與蝙蝠俠為敵。

蝙蝠俠與小丑你追我逐,最弔詭的,是當蝙蝠俠明明有機會親手殺死小丑之時,他卻因為自己的仁念而對小丑網開一面,小丑笑言蝙蝠俠是懷著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正義感,所以斷定蝙蝠俠一定不會殺他。懷著自己有的正義感,算不算是不自覺的虛偽?片中另一反派(更確切點說,是由忠變奸的反派)Harvey Dent ( Aaron Eckart飾),本來是嫉惡如仇的檢察官,其後女友卻被貪污警察間接害死,自己被蝙蝠俠救出時因面部燒傷毀容(跟原著漫畫被腐液所傷的安排不同),令他大受刺激,成為了半邊面俊朗半邊面恐怖的雙面人。在小丑的誘導下,Harvey更是延續了他愛擲公字來決定事情,甚至殺人與否的作風。公義與邪惡,仿彿就像他手上的硬幣,從來一體兩面,甚至互相依存。正如小丑所說,他需要蝙蝠俠,蝙蝠俠也需要他。兩者如果沒有了對方,遊戲便玩不下去,世界也再無意義。這種《喋血雙雄》式的對立及矛盾關係,倒為影片帶來解讀趣味。至於萬眾期待的香港夜景,也算拍得華麗,只是當中描述華人當犯罪集團首腦的編排實在過於典型,在2008年的今日仍有這種歧見,實屬過時。

Friday, July 11, 2008

《赤壁》---曹操獨贏


當曹操向東吳招降,孫權的使者向曹操獻上一卷白紙作回應時,曹操大笑,表示白紙的意思就是無論如何傾家蕩產也要拼死一戰之意。拼死一戰,也正好為《赤壁》這部誓言要拍出荷里活規模的電影來了個非常貼切的註腳。戰幔展開,吳宇森也就使出渾身解數,在兩個半小時內傾盡全力,在這部號稱有史以來製作費最昂貴的華語電影中,上演多場萬馬千軍的戰役場面。兩個半小時過去,影片在赤壁作結,曹操戰船等候時機攻往對岸的劉備和孫權聯軍,為火燒連環船埋下伏線。

要將紛繁的三國人物和史實壓縮成電影,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當連100集電視劇也僅可能勉為其難概括所有人物和傳奇時,將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拍成兩集電影,也實屬無可厚非。梁朝偉的周瑜、金城武的諸葛亮、張震的孫權,還要加個超級名模林志玲的小喬,再加上開拍前的種種風風雨雨,足以為電影帶來十足話題和期待度。遺憾的是,一眾大卡士雖然表現不差,但卻無甚發揮,周瑜和諸葛亮的性格也不算突出,只是一板一眼地依據原著,介紹他們所用的各式戰略。開拍前被傳媒質疑的林志玲,在片中的作用幾近客串性質,戲分之少,令觀眾根本不想計較她的演技是否理想,反而趙薇飾演的孫權妹妹孫尚香,個性硬朗頑強,更為沉重的戰爭場面帶來一點輕鬆和幽默。

《赤壁》由片首到片尾,盡是滿足官能刺激的浩蕩場面,鋪天蓋地。諸葛亮的八卦陣讓曹操戰隊潰不成軍,鋪排和鏡頭運用均十分精彩。一眾梟雄笑看風雲,令人最難忘的,倒是內地演員張豐毅飾演的曹操。眉宇間的動靜,言語間的氣勢,都充份發揮出懾人本色。看著片末吳宇森電影中的招牌意象白鴿時,我倒是不其然的想起《喋血雙雄》。三國英雄的男性情誼本來就開正吳宇森的招牌路線,如今卻統統要讓路給高度風格化的戰爭場面,唯有期待下集會對角色性格及關係有更多著墨吧。

Monday, June 30, 2008

《愛。住。巴黎》-- 如果巴黎不快樂


同一杯 café au lait,在巴黎喝和在你公司樓下的 Starbucks 喝,風味注定相差十萬八千里。同樣道理,正因為《愛。住。巴黎》這部電影發生的場景是在巴黎,即使導演並沒有刻意將巴黎典型化或浪漫化,鏡頭也只是平實地記錄一眾主角的日常生活點滴,絕不花巧,我仍然覺得這個故事因為發生在巴黎,因為氣質動人的柯德莉塔圖在片中會繪畫,因為貌似爛撻撻但其實溫柔得很的男主角 Guillaume Canet 是廚師,一切似乎都變得浪漫。

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浪漫,絕非我們一般 perceive 的那種如夢如幻甜蜜蜜。縱然柯德莉塔圖飾演的Camille 和 Guillaume Canet 飾演的廚師 Franck 由最初互相仇視到後來對對方漸生好感,甚至種出情花,故事並不特別新鮮,但當中的細節卻經營得頗有心思,令愛情故事變得更可信和更合理。Camille 本身害怕受傷,喜愛和Franck 一起,享受和他做愛的感覺,但卻沒有勇氣投入戀情,甚至拒絕被愛 (或付出?),直至最後Franck 要離開巴黎到倫敦發展,她才猛然醒悟,二人最後在火車站更言歸於好。Camille 想愛但不敢愛,但最終重新接納自己,重新愿意接受愛。在愛情經歷中自我發現,過程本身已夠浪漫。

《愛。住。巴黎》的主菜是愛情,但其實電影本身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巴黎小人物日記,描繪了在同一天空下的眾生相。本身甚有繪畫天分的Camille 因為生計而當清潔女工,父母早就不知所蹤的Franck 因祖母病重而令他的生活百上加斤,Franck 的同屋主Philibert 想當劇場演員,努力克服口吃的毛病,希望達成理想。就算連 Camille 那些同事,對生活也總有說不盡的埋怨。Franck 也因為每周工作辛苦得不得了之餘,還要聽祖母囉唆而感到煩厭。巴黎的天空下,似乎沒有人是快樂的,人人都是一座孤島。然後,孤獨的靈魂相遇,從友情、親情和愛情中學習互相接納和體諒,學習面對自己。說到底,齊齊整整開開心心才是最重要,就像法文片名 Ensemble c’est tout所指, “together,that’s all”,只要在一起便好。如果在巴黎的話,效果注定更佳?

Wednesday, June 18, 2008

《超低能特攻隊》


當編輯告訴我,令我看得賞心悅目的文雀將由我隔鄰的兩位前輩友好操刀時,我登時發現自己陷入兩難,因為可以選擇的,就只餘牌面及可觀度都不相伯仲的《無野之城》和《超低能特攻隊》。本來,我可以湊湊熱鬧,寫寫因演員發表敵視同志言論而引起軒然大波的《無野之城》,但當一部本應是體育片的電影變成「睇肉」片後還繼續自我沉溺時,我寧可寫寫擺明車馬無聊低俗但至少 honest的《超低能特攻隊》。

一如之前的《 Scary Movie》、《Date Movie》 以至《Epic Movie》,《超低能特攻隊》玩的同樣也是荷里活的例牌 genre,而今次被玩的就正是一眾 Marvel 系的 superhero,蜘蛛俠、青蜂俠、神奇4俠以至 X-Men,全部都以極度低能的狀態現身。最抵死的,是影片不但拿英雄角色來玩,甚至索性把霍金刻劃成淫蟲一名、再找個跟 Tom Cruise 有七成相像的演員,重演他上電視訪問節目時發癲失控的經典一幕。也正如 Scary Movie 等同系作品,《超低能特攻隊》這類電影是極度典型的 popcorn movie,觀眾入場前也知道電影大賣 sex jokes,最希望的就是能在戲院大笑一場後走人,又或者在觀看時與朋友交頭接耳,笑談角色與原著的相似程度,為片中幾乎每幾十秒便出現一次的屎尿屁加有味笑料喪笑。

對於這類東拼西湊的電影來說,劇情從來都不重要,編劇的工作只是度笑位,雖然故事也有玩蜘蛛俠和 Mary Jane的感情線,但最終當然變成只是得啖笑的鹹濕鬧劇。當然,有味笑話其實也可以很好笑,但當影片大部分時間仍停留在玩放屁也可搞五六分鐘時,我便只能說編劇實在太太太懶,反而片中某些無關屎尿屁鹹的無聊 gag ,倒是令自鳴清高的我也忍不住笑。最令我驚訝的,是當我被影片的重複笑位納悶而看錶時,我才發現影片原來短得驚人。所謂八十多分鐘的片長,其實早在六十多分鐘時已經收檔,往後的十多分鐘就只是一堆零碎的類似 NG搞搞 gag片段。散場時我只是無聊地想,如果這部電影在票房大收,那是否意味著超低能,勁搞笑才是觀眾口味所趨?

Thursday, June 12, 2008

《深海尋人》


很有趣,當我在看徐克執導的《深海尋人》時,竟然不其然的想起杜琪峰的《蝴蝶飛》。之所以有這種聯想,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是資深的本地男導演涉足愛情類型之作而且兩片也無獨有偶,都以意外身亡的男主角和傷心斷腸仍在人世的女主角之間的思念和痛苦為題,然後再來個穿越陰陽界,男主角化成鬼魂前來人間,安慰歷盡痛楚的女主角,待女主角重新振作後安然離去。

徐克的這部電影據說是數年前拍下的,能和杜琪峰的《蝴蝶飛》有如此美麗的巧合也實屬精妙,兩位拍慣陽剛男人戲的導演刻劃人鬼情,同樣地配上了甚有鴛鴦蝴蝶 feel的文藝腔對白,同樣在片中多番加進委婉過頭的國語主題曲,在描述女性心態時,也同樣有種搔不著癢處,想令你感動卻到頭來帶來令你味如嚼蠟的無奈。

將兩部電影再作比較,《蝴蝶飛》雖然主線不特別感動,但父子情一段倒是令人鼻酸。《深海尋人》也一樣有支線,但支線卻龐雜得有點進退兩難。李心潔飾演的精神科醫生因為未婚夫在潛水中意外身亡而大受打擊,繼而要調查真相,找回因極度悲傷而失去的記憶,途中卻又殺出張震飾演的精神病患者,中途再加李心潔回歸見鬼式的官能恐怖,以及因潛水意外枉死的女鬼枝節,眾聲喧譁。浪漫、恐怖、懸疑、詭秘全部有齊,但加起來卻令影片失去平衡。

《深海尋人》最令我感到興趣的,除了是和《蝴蝶飛》的微妙連結外,還有那徹頭徹尾豁出去的內地視角。一如所有打進內地的港產片,深海尋人雖然觸及鬼神,但在影片結尾也要來個以正視聽,講明之前主角看到的原來全是幻覺,強調鬼神只是人心所想。當然,這部電影主打的其實是內地市場,所以鏡頭下的香港也竟然 exotic 得有點令人驚訝。幻彩詠香江加煙花維港,半山行人電梯加SOHO,絕對可以成為內地觀眾的旅遊指南。港產導演的內地視角,反而為電影增添不少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