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08

《鐵甲奇俠》


America需要英雄,所以由 Marvel公司漫畫改編的電影長做長有,《蝙蝠俠》《蜘蛛俠》《神奇四俠》再加《 X-Men》,部部我都樂此不疲。即使我抗拒硬銷式的英雄主義,我也會被各大英雄人性化或軟弱的一面觸動。蜘蛛俠面對女友時的無力、X-Men對於自己被歸為異類而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超人因失去超能力而受傷,種種鋪排都能令這些英雄更具立體感。不過,來到這部《鐵甲奇俠》,一切漫畫英雄會有的內心矛盾和衝突已一掃而空。對我來說,《鐵甲奇俠》最奇的,就是當中的奇俠並不像其他漫畫英雄般擁有特異功能。他之所以成為俠,倚賴的其實就是那副刀槍不入的無敵鋼筋盔甲。沒有那副盔甲,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或者是中了異能的毒,像《鐵甲奇俠》這類普通人發明了無敵盔甲而變成英雄的故事,對我來說其實已不太吸引。更何況這個英雄本身實在英雄得太浮誇,令我深感自己正在接受大美國精神的洗腦。《鐵甲奇俠》漫畫原著以越戰為背景,電影版把戰爭場景設定在今時今日的阿富汗,政治含意非常明確。鐵甲奇俠的真身 Tony Stark原本是靠賣武器發達的戰爭奇才,直至自己在阿富汗遇襲被虜,才恍然大悟驚覺自己為害蒼生,逃出阿富汗後就來個戲劇性的洗心革面,最後更索性宣佈金盤洗手,停止自己的武器生意,希望藉此造福世人,平息戰爭。

由玩世不恭的 playboy到大義凜然的超級無敵大英雄,Tony Stark性情轉折之急實在令人有點措手不及。他和 Gwyneth Paltrow飾演的女助手也擦不出應有的火花,整部電影節奏過份平板,最後鐵甲奇俠大戰同樣研製出無敵鐵甲衣的死敵,兩副盔甲在鬧市遊走,完全是變形金剛的另類變奏,而這部電影也和《變形金剛》一樣,love it or hate it,機械人 fans會覺得值回票價,平民如我則註定看得眼定定。鐵甲奇俠這個 supposedly charming兼有錢兼有良知正義感兼有才華兼必能逢凶化吉的打不死英雄,對付宿敵之餘還要飛去阿富汗打壞人,氾濫成災的英雄主義竟然令我看得不安。我不是完美主義者,由頭帶到尾的100%英雄,我註定還是不懂得欣賞。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沙煲兄妹日記》


但凡由菲臘西摩荷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主演的電影,我總會格外留神。無他,由當年令他升上奧斯卡影帝神壇的《冷血字傳》(Capote),到近期的《韋氏風雲》(Charlie Wilson’s War) 及將排期在香港上映的《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無論任何角色,他都演得入型入格。這次他在塔瑪華珍姬絲(Tamara Jenkins)執導的《沙煲兄妹日記》(The Savages) 中,飾演事業有成但卻淡薄親情的中年教授Jon,因為在鄉下居住的父親病情惡化,而與甚少聯絡的妹妹Wendy(羅娜蓮妮 Laura Linney飾)重聚。只是在重新相處的日子裡,Jon 發現 Wendy 原來活在自我否定和謊言世界,兩人更因為安排父親入住老人院一事而意見分歧。

《沙煲兄妹日記》最動人的,是它除能深入刻劃兄妹間潛藏的敵對情結外,更點出了兄妹兩人各自面對的問題及中年危機,盡現中產都市人的寂寞和蒼涼,兩兄妹對自身、對感情的不信任和神經質,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無力,令人感傷。唯一令我感到怪怪的,就是那翻譯得有點搞笑的中文片名,似乎與影片整體的沉重和悲涼不甚對味。

《美國清一 Sick 檔案》


“We are Americans, we go to other countries when we need to.” 說這話的是一個因得不到基本應有醫療保障,而專程往加拿大看醫生的美國婦女,說話的場景為由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 執導的紀錄片《美國清一 Sick 檔案》(Sicko)。當然,作為向來討厭大美國的我,看到這位婦女所說的,自然會聯想到美國政府事無大小都愛到外國「主持公道」的弦外之音。

一如米高摩亞前作,《美國清一 Sick 檔案》延續了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風格,探討美國人如何被官商勾結的醫療系統拒諸門外,一針見血地道出美國醫療制度殘酷及令人心寒的一面。片中來自不同背景的美國人,雖然都已付出比其他已發展國家更高的巨額醫療保險費用,但得到的卻往往是極不人道的對待。沒錢沒醫療這種只會在第三世界國家發生的事情,無時無刻都在美利堅這個最尊重人權的國家上演。

米高摩亞為了比較其他已發展國家的醫療體系,更遠赴英國、法國、加拿大,最後甚至帶著一群得不到美國醫療保障的病人,到被美國視為死敵的古巴,才發現原來美國在醫療制度方面原來落後得令人可怕。當然,作為紀錄片,米高摩亞也有他的 agenda,貫徹他抨擊美國政府的強烈風格,他帶一眾病人遠赴古巴之舉或會過激或有失理性,但如果能真的揭開美國政府和保險公司的黑幕,也總算不妄此行。片中其中一位明明買了醫療保險,但當兩根手指因意外弄斷,而醫生說他的醫療保險只夠幫他縫合其中一根手指時,我才驚覺身處香港的我們原來是多麼的幸福。America,果然是非同凡響。

《圍城》


一個在哭的小孩,沿著輕鐵路軌一邊走一邊呼喊,尋找他那剛被斬死的母親。一切都是那麼的平靜。死亡,在短短幾秒間發生,一點也不 dramatic,就是這樣,平靜發生,無聲完結。

當《圍城》在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時,有觀眾曾問導演劉國昌,電影中的青少年問題全都在天水圍發生,而且結局甚悲,會否有抹黑天水圍之嫌。當然,青少年問題其實不分地區性,但無可否認的,是很多校園暴力、青少年索 K 吸毒的新聞都確實在天水圍或其他新市鎮發生。冰凍三尺,也決非一日之寒。劉國昌這次深入悲情城市,我倒不覺得他刻意抹黑,觀點和角度也算客觀,只是在角色處理上較悲觀而已,令人看得心情沉重。電影節的觀眾或者覺得他 exploit 了天水圍,但我反而覺得正是因為天水圍的偏遠,才更突出了這群青少年被困在圍城的無奈和失望。

刻劃青少年問題向來是劉國昌的強項,由1988年的《童黨》、2000年的《無人駕駛》,到今時今日的《圍城》,迷失的青少年繼續迷失,唯一不同的,是今時今日的青少年問題比以往更多元化也更複雜,十幾年前的青少年問題來來去去都是黑社會入侵學校,現今的青少年似乎比當年更難做,被家庭暴力、性侵犯、亂倫、索 K、網上販毒困擾之餘,不小心得罪了人,還隨時會被集體欺凌再將片段放上網。

劉國昌在處理這些敏感題材時,難得沒有放進成年人審視和批判的眼光,不會讓青少年演員說出一些根本不應該出自他們口中的對白。一眾青少年演員也演得非常自然,加強了影片的實感。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並非片中出現的暴力場面,而是青少年對他們所作所為的不在意和麻木。 片中的問題少女Panadol被父親侵犯後懷孕,影片沒有刻意放大她的痛苦。Panadol 把小孩生出來,和當年對她被侵犯但視若無睹的姊姊一起賣毒品來賺奶粉錢,一切成長應有的經歷早被殘酷的現實磨平。一眾青少年對於發生的所有事情只能默默承受,當中他們經歷的壓迫和扭曲,才是最暴力、最血腥。

Thursday, April 17, 2008

《黑夜話事人》


世事無絕對,但在 James Gray 的這部《黑夜話事人》中,是與非,忠與奸卻分明得有如白晝和黑夜,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屬於1988年的紙醉金迷世界。開始敵不過年紀但仍算有型的 Mark Wahlberg 在片中飾演嫉惡如仇的警察 Joseph,和放浪不羈,其後更與捲入俄國黑幫販毒生意的弟弟 Bobby來個義不容情,劃清界線。當警局局長的父親眼見兩位愛兒狗咬狗骨也無能為力,直至後來當父親的被俄羅斯犯罪集團槍殺,才令 Bobby 驚覺親情可貴,回頭是岸。

要評論這部電影,其實也不太容易,因為它是那種最典型的三粒星電影。也就是說,它不特別令人難忘,但也不會讓你討厭,不怎樣刺激,但又不會讓你覺得悶。一切都是有板有眼,中規中矩。要感受官能刺激的觀眾,可在 Bobby 及女友被俄國黑幫追殺的飛車場面中盡情投入。俄國黑幫因殺了 Bobby 老爸,令其決意從良兼報仇,動機絕對成立,他突然由叛逆漢子痛改前非,最後更投考警察的這個安排,在情理上是成立的,但卻始終有點令人覺得想當然。

兩個小時的片長,親情衝突、黑幫追殺、亡命飛車、男女狂情、江湖無間式式俱備,雖然劇情有點公式化,但在場面處理上仍能保持一定張力。導演在平穩的劇情中,也讓演員適時發放情緒,為影片帶來衝擊。Joaquin Phoenix 飾演 Bobby非常入型入格,頗能演繹角色由墮落到自我發現的進程。飾演他女友的 Eva Mendes 向來以演技不甚了了見稱,在片中繼續貫徹她的尤物形象之餘,也總算有發揮機會,讓她因不理解 Bobby 為何當警察而與他衝突。Mark Wahlberg 繼無間道風雲後再演警察,性格同樣火爆,但發揮空間卻明顯減少。

看著片中那些惡形惡相的俄羅斯黑幫,我倒是想起了數月前看的那部《黑幕謎情》,電影同樣以主角偵破黑幫圖謀為主線,但題旨和角色描寫明顯比《黑夜話事人強。當然,《黑幕謎情》並沒觸及什麼兄弟情結,但我估計我之所以會有這種未必公平的比較,正是因為雖然《黑夜話事人》樣樣都齊,但卻欠了 complexities。

Tuesday, April 15, 2008

電影節的 passion


當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其實已身在韓國,參與一年一度的全州國際電影節,看電影之餘同時與韓國老友聚舊。全州國際電影節今年已踏入第十個年頭,對外國人而言,知名度當然沒有十月初舉行的釜山影展高,畢竟釜山影展雖然年輕,但主辦單位目標明確,不用數年時間已令影展有聲有色。遺憾的是愛電影兼愛韓國的我,每年十月都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動身,與釜山影展總是緣慳一面。號稱韓國第二大影展的全州電影節,我倒是去過三四次,總算也能體驗地道的韓式電影節,更何況好友在全州電影節工作,當然能讓我有更 insider的體會。

或者你會認為,全州作為韓國的中型城市,主辦的電影節規模也不會怎麼浩大吧。的確,和剛閉幕的香港國際電影節相比,全州電影節無論在歷史、規模、映期、觀眾人次等各方面都可能相差甚遠。要看世界各地精選電影,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擇其實更多元更豐富。單純從看電影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是成立的。然而,我總認為電影節之所以稱為電影節,當中節慶的感覺和元素也實在重要。大抵全州畢竟人口不多,城市規劃也較簡單。一個電影節,已是城中一年一度的全民盛事。每年電影節期間,來自首爾或其他城市的民眾都會紛紛湧到全州,坐三小時的火車巴士,為的就是看電影。

電影節期間,全城掛滿電影節的宣傳海報和旗幟,而最重要的,是電影節除了播電影,更會舉辦一連串的街頭表演,小型音樂會,甚至在公園裡舉行免費的大型戶外放映,讓電影節成為每一個人的盛事,一次全民皆可參與的嘉年華。我那位在全州電影節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每年一二月,電影節便會開始招募義工。二百餘個的義工名額,總會引來數千人來競逐,足見韓國人對電影的熱情。

韓國人主辦電影節的魄力絕對令我佩服,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尊重。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在播放開幕電影《母親》時,曾因主辦單位在影片還未放映完畢便已進行廣播請大家記得出席酒會,而引起影迷強烈不滿。這種情況在韓國的電影節幾乎不會發生。在全州電影節看戲,影片開始前,總會先播放一段當屆宣傳大使的短片,呼籲觀眾在電影放映完畢時要等 credit 放完才動身離場。難得的是韓國觀眾們非常樂意遵守這個不成文規則,絕不會出現香港戲院credit 一出觀眾便雞飛狗走的浩蕩場面。

Credit 放完,觀眾魚貫離開,更讓我意外的,是電影節的義工早就已在散場的出口恭候,以韓文說出:「多謝來臨全州國際電影節,謝謝你來看電影,請繼續支持和愛全州電影節。」一邊說還一邊報以真摯笑容和心形手勢。我尤其喜歡的是那個愛字。是的,你可以說他們很 explicit 甚至有點肉麻,但在喜歡直接表達感情的韓國,這其實也不算太矯揉。或者,就是因為韓國人充滿 passion 的個性,令我對這個國家如斯喜愛吧。

(將刊於2008年5月號《MR》雜誌,請多多支持!)

Wednesday, April 09, 2008

《一個好爸爸》


首先必須承認,但凡有劉若英主演的電影,其實我已會先加了分,誰叫我是她的忠實粉絲。當然,事實也證明她是一個很會選劇本的人,就算有時買大細搏輸了,劇本稍欠水準,她也會找到自己的方法來彌補故事的不足。像去年那部將她自己寫的短篇小說夾硬拖長,劇情過分婆媽的《生日快樂》,我也會因她的演技而某程度上原諒了劇本那些不必要的枝節。大抵正是因為《生日快樂》的成功,令本身是她經理人的張艾嘉決定找她和古天樂再度碰頭,拍成這部《一個好爸爸》。

張艾嘉向來擅長刻劃細膩情感,這一點絕對無容置疑。這次她以女性角度觀察男人心,描述當上爸爸的黑社會大佬李天恩在面對家人時的掙扎,當中牽涉他和妻子、女兒和母親的感情,由愛情推演至親情。一個在外打生打死的江湖中人,回到家卻變成女人天下,形成有趣的矛盾和對比。影片一開始,劉若英飾演的律師便已與仍未上位的古惑仔古天樂一見鍾情,不久更奉子成婚,二人拍拖結婚的場面全都非常卡通化,當中劉若英更以類似 musical的場面唱出興奮心情,表情服飾明顯誇張,雖與影片整體情緒不甚協調,但也算是張艾嘉的另類小嘗試。

古天樂飾演社團大佬李天恩,自然得來也頗具喜劇感,當中他在等仇家出現準備「劈友」之時,也不忘與女兒講電話,又或到沙灘和家人游泳時,命令一眾兄弟掩飾身上紋身以免嚇壞女兒,這些小節全都很有幽默感。張艾嘉在處理李天恩和女兒及母親和妻子關係也十分得心應手,但當她「染指」黑社會情節時,便略嫌有心無力。畢竟張艾嘉不是杜琪峰,寫江湖情誼或兄弟鬥爭也不是她的強項,所以古天樂和林雪、莫少聰等兄弟情其實也描繪得相當輕巧。唯一令我感到不妥的,是李天恩在片末身不由己,甚而親自出馬帶貨,鋪排不合情理,暴露了張艾嘉作為黑社會題材門外漢的弱點,令劇情欠缺說服力。李天恩女兒長大後與警察兒子相戀,也似乎顯得有點過份巧合。

一切一切,對我來說也不太要緊,反正我看的其實是劉若英。她和古天樂在外形上也算合襯,但論內心戲則明顯比古天樂贏十條街。同樣令我眼前一亮的,還有在片中飾演古天樂母親的苗可秀。她和古天樂那段終日鬥氣,但其實非常關心對方的母子情,口是心非背後的那份內斂和含蓄,反而最讓人感動。

Tuesday, April 08, 2008

《舞出真我2》

青春不需要語言,只需要動感。因此,《舞出真我2》的劇情如何其實也不太重要,觀眾要看的就是個多小時連綿不斷的勁舞場面,以及年輕人心中為實現夢想而不惜一切的那團火。和舞出真我第一集相比,《舞出真我2》的舞蹈場面鋪排更密集,舞蹈種類也更全面,踢躂舞、double dutch、salsa、popping、locking、霹靂舞,種種舞蹈加起來,就成了戲名中點題的 The Streets。

無獨有偶,《舞出真我2》在描述年輕人如何熱愛跳舞的同時,也加入一段由舞開始的愛情線。上回的男主角出身寒微,因犯事而被判在舞蹈學院當清潔,其後發現自己原來潛藏舞蹈細胞,更與舞蹈學院的高材生相戀。《舞出真我2》也延續了這種不舞不相識式的階級情份,女主角Andie 本身來自破碎家庭,終日與愛跳街舞的地下組合 410 為伍,在不情願之下入讀藝術學院,卻始終不習慣學院裡的保守氣氛,可幸的是她其後發現原來學院裡臥虎藏龍,不乏跳得之人。最有趣的,是這群街舞黑馬個個其貌不揚,但跳起舞來卻功架十足。就連萬人迷高材生 Chase 也被 Andie 吸引,加入她的街舞行列。正如他所說,學院裡跳的舞令人變得有如機械人,個性欠奉,唯有街舞才能令他們找到自己,名副其實舞出真我。

影片以舞蹈場面為賣點,由片首至片尾,五分鐘一小跳十分鐘一大跳,單看跳舞場面其實已能令觀眾心滿意足,部份編舞也甚見心思,例如開頭410 成員在紐約地鐵裡喬裝散落車廂不同座位的乘客,然後群起跳舞,用盡車廂裡的座位和角落,即時 improvise,將舞蹈和環境融合,盡現舞蹈的可能性。

片末 Andie 帶領一眾成員在雨中勁舞,同樣令我看得禁不住搖頭擺腳,而Andie 也順理成章與 Chase 舞出愛火花, Chase 那位身為舞蹈學院院長的芭蕾王子哥哥,也因看到這場雨中街舞而改變對街舞的偏見,收回革除 Andie 的決定,皆大歡喜得過於簡單。不過,既然《舞出真我2》 sell 的是勁歌熱舞,劇情的瑕疵也實屬無傷大雅。導演希望透過電影,表達舞蹈無分種族和類型界限的訊息,本屬可喜,唯一令我不明所以的,是為何片中仍會多次出現 Andie 的亞裔同學因英文發音咬字不清而產生的笑位。這種十年如一日的民族想像 stereotype,倒是與影片的解放氣息有點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