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情懷


我不是郭富城的fan,但我仍得恭喜他在金馬獎中再下一城,奪得影帝殊榮。看到金馬提名名單時,我已心想,如果去年城城憑《三岔口》成為影帝,今年的《父子》就更沒拿不到獎的可能。近年頻頻進軍影圈的他,在父子中去得更盡更放,飾演好賭成性,不負責任的父親。在片中當性格粗暴的廚師的他,因被楊采妮飾演的妻子拋棄,不得不肩負照顧兒子的責任。故事是簡單的,但卻流露著一種久違了的情懷,就正如宣傳標語所說,無怨不成夫妻、無仇不成父子。描述父子感情的電影向來多如恒河沙數,近兩年在香港上演過而又令我印象難忘的,便已有《爸不得愛你》(The Return)和俄國名導蘇古諾夫的《父與子》(Father and Son)。純以父子矛盾為主線的港產片,最經典的相信仍是方育平的《父子情》。與方育平同期,同是香港新浪潮關鍵人物的譚家明,在2006年執導這部《父子》,當然備受矚目。

《父子》開拍之初已成話題,除了是因為城城的破格演出外,當然還因這部電影是譚家明繼《殺手蝴蝶夢》、闊別導演生涯17年後的首部作品。影片全長160分鐘,上映版本約長120分鐘,刪掉不少林熙蕾的戲份。譚家明的故事意念,來自10年前他在大學教授編劇班時一個學生的作品,其後他在腦海裡不斷潤飾和完善,繼而將之拍成電影。全片在馬來西亞鄉郊拍攝,也令影片增添了一份朦朧的美感,讓觀眾感受失落了的情懷。家庭倫理題材從來不分地域,同樣感人同樣深入。和西方的同類型電影相比,《父子》,沒有那種強烈的宿命色彩,一切都是那麼的淡然。在這股淡然中,最能觸動人,還是那充滿失落感的遺憾和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