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01, 2010

《孔子之決戰春秋》:以仁義之名打到天昏地暗


好端端一部《孔子》,登場時變了《孔子之決戰春秋》,帶點荒誕黑色幽默的片名也就令一切豁然開朗。重點是決戰春秋,將片名變成《決戰春秋之孔子》其實可能也沒不妥,因為電影的賣點是千軍萬馬的戰爭場面,孔子的生平和教誨,其實只是眾多戰爭場面的過場,萬世師表有點變了陪襯,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襯托出春秋時代的兵荒馬亂和群雄爭鬥。片名的潛臺詞不說,單看宣傳片中不斷強調墮三都,齊魯會盟等打仗場面,我們便明白決戰是何等的重要。

電影一開首,已急不及待安排諸侯貴族強迫活人陪葬的浩大場面,孔子以德服人,主張廢除殘忍的生人陪葬,救出虎口逃生的小孩,並借此宣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訊息,然而一輪教化過後,孔子卻突然成了有如諸葛亮的軍師,在齊魯會盟中盡現機智,妙計擊退了野心勃勃的齊王。齊魯會盟一場戲,山谷下萬馬奔騰,電影也名副其實的在擺明“曬馬“。其他戰爭場面也場場大堆頭,生怕觀眾覺得不夠值回票價。戰爭場面之多,反襯的是對孔子本人性格刻劃的平板和蒼白。孔子在電影中就像收到通告的演員一樣,趕完這場就往下一場。不是說周潤發演得不好,只是面對如此劇本,發揮空間實在有限。

不斷的打完又打再三打,那些智退甚麼甚麼不是沒有看頭,但卻令我愈看愈懷疑自己是在看《赤壁》一類的謀略片。周迅飾演美艷專權的衛國夫人,原來也只是過場中的過場。有報道說孔子後人不滿電影渲染孔子和衛國夫人之間的曖昧情誼,但片中兩人關係處理之乏味,根本連曖昧也談不上。雷聲極大的《孔子之決戰春秋》,到頭來卻支離破碎,不過我不能抱怨,因為人家沒有騙我,講明決戰春秋才是必看位。好奇的是內地官方動員民眾觀看,希望百姓學習孔子教化,但愿他們不要誤會凡事應該打完一大輪才講少許道理收場就好了。